第35章北大实习(1)(1 / 2)

一路走过 路远 1291 字 29天前

转眼管凌天就研三了,经过两年的系统专业学习,管凌天的语言学功底得到了夯实,也初步具备了独立研究专业的能力。

研三首先要去一个地方实习,理论结合实际,在具体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比如学校民族史专业的研究生,就经常和导师一起搞田野调查,走访一些当地少数民族的居民,了解相关民族的历史,再回去整理资料,写成论文发表,或者直接写成毕业论文。

按照学校规定,导师的实习经费是每人5000元,管凌天他们研究生实习经费是每人2000元,不去实习的话经费就只好作废。

胡育才教授早就联系好了实习的地方—北京大学,作为一名北大学子,自从1958年毕业后,他再也没有去过母校,因此很想借此机会去看看,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北京的几个老同学邀请他去聚聚。

火车票由胡青青同学买好了,胡育才教授带着管凌天、胡青青、陈红红、崔柳他们踏上了去北京的旅程。

一路上,胡育才教授愉快地和四个弟子回味了这三年来的学习和生活历程,感叹时光飞逝,好像就在昨天一样,他多么希望时间慢些走,自己和几位弟子多呆些日子,毕竟感情深厚。

管凌天安慰胡育才教授道:“胡教授,谢谢您这三年来的培育,我们忘不了您的恩情,胡青青、陈红红会留在西仁市,我和崔柳可能离开西仁,但现在交通方便,只要有空,以后我们也会经常来看您的。”

胡教授听后很欣慰,说道:“你们四位是我带的最有感情的第一届研究生,我和你们相处得很好,你们四位也学习刻苦,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我很高兴,毕业后你们有空的话记得常来看看我,我这老头子要是一个月不见你们,真会很想念的。”

说完,胡教授又和管凌天他们一起讲起了50年前在北大读书的陈年往事。

他深情地说道:“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虽然没有现在你们这样好的物质条件,但我们精神快乐,学习热情高,那时只想好好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将来毕业后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我们北大学子戴着校徽,走在街上,会引起路人一阵羡慕,那时候作为一个北大学生真是很自豪啊。还有,那时学校经常会有一些活动:学术的,文艺的,体育的等,在北大几年我过得很充实。”

听到导师这样说,管凌天对北大再次充满了期待,上次去北大还是研究生面试完,受北大读研究生的好友文和赣的热情邀请,他在北大玩了几天,见了世面。

到了北京,胡教授带领大家租住在北大附近的简单公寓里,晚上,胡育才教授的北大同学请他和管凌天、胡青青、陈红红、崔柳他们一起吃饭。

管凌天总算面对面见到了这些语言学界的大家,这些以前只能在语言学专著上看到的名字,如今见到真人了,胡教授认真地向管凌天等四位弟子介绍自己以前北大的同学:北大音韵学家汤凡、北大语言史专家陶文、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叶乃山、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专家朱峰。

身穿中山装的北大音韵学家汤凡首先说道:“欢迎你们来北京实习,育才老弟你放心,我们几个老同学一定会安排好你四位研究生的实习活动,当然,这些天你也要和我们几个老同学多喝几杯,都50年没见了,每次打电话多希望你早点来聚一下啊,你总说忙,大家都挺想念你哦。”

“那还用说,我这次来也想多呆些时间,有你们作陪,我也很开心,只是怕会带给你们一些麻烦。”胡育才教授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