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2 / 2)

谋杀禁忌 黑眼圈 4051 字 9天前

陈凡带来的好消息,也让我长舒了一口气。陈凡听了我的话之后,有些得意地走到了正在挣扎的李德水面前,李德水死死地盯着陈凡,问他又是什么人。陈凡装模作样地冷笑了一声,说:“要将你送上审判席的人!”

李德水的脸色很难看,港区带头的几个警察,还一脸茫然。大家手里都持着枪,在场的,没有一个人敢轻举妄动。几个警察问陈凡到底是怎么回事,陈凡把他们赶来之前,我对大家说的话,简单地复述了一遍。

陈凡也只是听我大致说了一遍,所以他也说的不是很明白,看那些警察的表情,也是迷迷糊糊的。但是,说到重点的时候,陈凡终于把话说清楚了。让警方有底气出动这么多人马,将李德水逮捕的证据,是出租屋内的一个吹头发用的吹风机。

陈凡说到这里的时候,我一直观察着李德水的表情。他的眉头紧蹙着,似乎在想自己究竟在那把吹风机上落下了什么把柄。那个吹风机上,手柄和吹风机机身,都没有任何问题,既没有指纹痕迹,也没有其他李德水的身体特征。

在陈凡简单的解释下,所有警察都大致明白,老九几人肚子里的食物,是介于生和死之际进入食道的。所有的食物都是细碎的,大部分是在老九几人的胃里发现的,还有一些少量的食物残渣,在老九几人的气管内被发现,那是因为吃呛了。

也就是说,那些食物,根本就不是在朝阳记送餐当日吃进去的。老九几个人,在死前,已经被灌食了,后来的三天叫餐,不过只是迷惑众人,想要把案子归结为鬼神之说的幌子而已。

老九几个人,吞下那些细碎的食物之后,没多久就失去了生命特征,胃部的消化功能迅速停止,所以,老九几个人胃里的食物,只是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消化了一点点,法医给出的鉴定报告是:基本没有被消化。

所谓新鲜,也只是相对而言,除了在消化酶作用下细微的消化,那些食物还有一定程度的发腐,那是体内细菌和腐败气体作用的结果,但是因为天气严寒,发腐也非常细微,不明显。那发腐程度,也被法医认为是正常的。

说实话,如果法医不尸检,案件可能还不会这么复杂。而法医一给出尸检报告,种种的推断,让人不寒而栗。因为食物的新鲜程度,很像是死者死后吞咽进去的,再联系朝阳记三天的送餐,加之送的餐和死者胃部里发现的食物是相同的,一切就变得诡异了起来。

现在,生和死的进食,这把戏已经被识破了,但最大的疑惑,还是之前的那个问题:李德水是如何把已经通过咽这个器官,进入食道的食物,送到胃部的。那个时候,老九四个人,已经是虚弱得不行了,咽遇到食物,能发生条件反射,让食物进入食道已经非常不容易,在那种情况下,他们的食道蠕动,非常细微,根本不足以把食物送到胃部。

食道蠕动最大的作用,就是将食物送到胃部,以供消化。

李德水是一个魔术师,现在一切变得明朗起来之后,他所依仗的,不过是他魔术师身份所依仗的两个基本条件而已:手法和道具。一切,都只是障眼法,顺着这一点考虑,我已经想明白他是怎样将食物送进死者胃里的了。

如果说叫餐,是手法和方法上的迷惑,那进食,就是道具的作用。那截水管,是李德水用来灌食用的,是道具之一,而那个吹风机,就是用来将食物送到死者胃部的另一个道具!

食物经过咽这个器官的时候,将死的几个受害者,正在进行吞咽,这个时候,他们是不能同时进行呼吸的,所以有气流经过嘴部,大部分气流将像食物一样,通过食道,进入胃部,只有很少一部分会通过气管,这也可能是他们呛到的原因之一。

食道蠕动的作用还存在,只是对食物的作用力,没有之前那么强。这个时候,再有一股会通向同样地方的气流,在食物后推上那些食物一把,食物就非常容易按照计划,到达胃部。每个人的胃容量是固定的,所以这气流的体积,也不能太大,否则会将胃撑起,引起警方怀疑。

所以,李德水选择的,是一些比较光滑的食物,比如粉面类食物。已经被弄的细碎的这些食物,更容易进到胃部,再有气流稍加作用,一切就都不成问题了。而李德水用来制造气流的道具,正是那个吹风机。

一开始,我自己也并不确定。但是,现场能够用来制造气流的工具,只有那个吹风机了。偷入犯罪现场的时候,我把屋内所有的东西,都记在了脑海里。李德水还是有些奇怪的,他使用了现场的水管,但是却没有带走,结合这个特点,我推测,李德水可能也没有带走用来制造气流的工具。

于是,那个吹风机,迅速地被我注意上了。

陈凡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他有些得意,笑眯眯地走到李德水的面前。陈凡双手插在口袋里,笑着对李德水说:“你的确很小心,在完成犯罪之后,你把现场清理得连一点落灰都不留,但是,你以为这样就清理了你所有的身体特征了吗?”

在所有身体特征内,血迹是最不好清理的,就算擦洗干净了,用一些技术手段,还是可以还原。但是李德水没有在现场留下他的血迹,警方没有办法从这方面入手。至于指纹和脚印,以及掉落的毛发,滴下的汗液等,都是可以被清理干净的。

以20年代末的刑科技术,这些身体特征没有办法被还原。凶案现场,的确干净得连落灰都没有,或许李德水在犯罪的时候,在案发现场留下了痕迹,但是他在清理现场的过程中,绝对更加小心,这才使得警方无迹可寻。

李德水的脸色阴沉,他身上的西装也变得不整齐了。陈凡笑着继续说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多少凶手以为自己是个天才,能够掌握谋杀的法则,但是,从来就没有人是不会疏漏的,看你的样子,到现在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李德水依旧没有说话,他还在提防。我能够一眼看穿他的心思,他害怕警方和我只是故作声势,引诱他认罪。但是,陈凡接下来的一句话,让他彻底死心了,陈凡一字一句地说道:“你没有想到,吹风机正面的气流是吹出去的,但是吹风机反面的气流,对你来说,却是一股吸力!”

李德水的全身一颤,我也扬起了嘴角。就算不知道吹风机原理的人,根据常识都能知道,吹风机背部,会有一股吸力,人的手离吹风机背部越近,感受到的吸力就越强,距离得远,感受就没那么强。

因为距离的关系,吸力作用力的大小也不一样,人的手因为距离远近感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不一样,是因为人手本身的质量比较大。但是,如果把作用对象换成一根毛发,那作用力受距离的影响,就要更小了,因为毛发很轻,轻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也是很多人发现,吹风机就算在再干净的地方使用,使用得再小心,用久了,背部的转轮里会有很多污垢的原因。

李德水在制造气流的时候,必然是手握吹风机,他的身体,正对着吹风机的背面。人的身体,有很多细微的毛发,吹风机在运转的时候,从吹风机背面产生的吸力,将李德水身上的毛发,吸了进去。

李德水事后小心翼翼地清理了现场,但是却没有想到自己的毛发会被吹风机吸进去。

毛发,可以检测出人的dna。

我让陈凡拿吹风机去鉴定,正是为了检测吹风机背部转轮里所有的dna痕迹,看看是不是有李德水的。

冒险是成功的,鉴定科的鉴定结果,果然发现了李德水的dna,这dna,成了将李德水送上审判席定罪的关键证据。

我们的目光都放在李德水的身上,他低着头,肩膀突然剧烈地颤抖了起来,再抬起头的时候,李德水凶相毕露。

第054章 结案,刚开始?

李德水的脸部肌肉扭曲着,完全没有了之前的冷静和温和。他挣扎得更加厉害,陈凡往后退了几步,提防着李德水。李德水现在最想要杀的人,绝对是我,他知道让他栽在这里的人,是我,而陈凡,也绝对是李德水想要干掉的人。

李德水没有去看陈凡了,他把目光放在我的身上,一副恨不得要杀了我一样。陈凡走到了我的身边,码头的风很大,海水撞击岸头的声音也很大。陈凡照着我的意思,继续开口了:“不过,还有一件事不是很明了,那就是你为什么要现场取材。”

其实,李德水为什么没有在犯罪后,带走或销毁那截水管和那个吹风机,很好解释。那截水管是通着水的,警方在勘察现场的时候,如果随手一开水龙头,发现漏水,就会知道水管的端倪。

相反,把水管洗干净,用胶布重新接回去,再用洗衣机挡着,就算最后被警方发现,警方也可能认为那是水管换了,所以用胶布黏上去了。那个卫生间,本身没有问题,非常容易被忽略,如果不是我们根据隔壁老太说听到有东西挪动的口供,我们也未必会注意到那个洗衣机。

而那个吹风机,也不好带走。不管是出租屋内的暖炉,还是卫生间里的洗衣机,吹风机等物,都是出租屋本来就配置后的。如果万一现场少了什么东西,警方要查起来,肯定是会查得出来的。而一旦警方查出莫名其妙少了一个吹风机,自然而然会把吹风机和案子联系起来。

这样,得不偿失,更何况,以李德水的反应,他根本没有想到最后他竟然会败给一个吹风机。

这些,都可以解释,最不好解释的是,为什么李德水要从现场取材。一截水管,一个吹风机,都是很小宗的道具,很方便随身携带。只有把一些和案件本身相关的谜团都搞清楚了,案子才算真正破了。

陈凡按照我的低声叮嘱,把这个问题问了出来。李德水声嘶力竭地笑了起来,我见过不少凶手,在案件揭破的时候,都会绝望到像个疯子一眼。但是李德水的表现,却不像是绝望,更像是一种兴奋,李德水的这种表现,让我更加不安了。

罗峰派出去找云高的几个人,还没有回来。

我四处打望着的时候,李德水突然开口了:“你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为什么要问我,你自己难道不能推测出来吗?”

李德水说这句话的时候,大家又把目光放到了陈凡的身上。所有警察都以为李德水的这句话,是对陈凡说的,但我知道,李德水是在对我说话。我皱着眉头,仔细地思考了起来,很快,我想到了李德水魔术师的身份,以及他前前后后对案件处理手段的变化。

一开始,李德水是想将案子归结到鬼神之说上,让这起案子成为无头凶案的。最起初,李德水使用的伎俩,是墙上的那些血手印,想要制造出尸体没有出血,墙上却有很多诡异的血手印的现象。

明明可以外带的工具,但是李德水却从现场取材,这很可能说明,往尸体胃里灌食,并不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也就是说,这不是预谋,而是临时起意!因为是临时起意,所以李德水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

李德水是一个魔术师,他的职业,需要创新,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一般人要强,临时想出这样的方式,使案件更加诡异,完全可能。或许,就是在李德水准备燃烧煤炉,制造出一氧化碳气体前不久,他想出了这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