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中国式奇迹(1 / 2)

帝国风云 闪烁 1831 字 4天前

国际局势变幻莫测,让冯承乾变得更加小心谨慎。

当然,冯承乾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有着极为清楚的认识,而且在他回国的那一天就看明白了。

从喜种意义上讲,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中〗国没有别的结盟对象首先,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基础就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别忘了,冯承乾、吴铁生、刘伯恩与宋靖国这些创建了中华〖民〗主共和国、并且担任了要职的领导人,都是德侨,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吴铁生用来打天下的军队,包括所有军官与大部分士兵,也都是德侨。

其次,〖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虽然〖中〗国是参战时间最晚的胜利国,但是在柏林和会中,〖中〗国获得的利益并不少,甚至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在初期就参战的国家多得多,因此在国际社会中,〖中〗国的基本角色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最重要的盟国之一。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即〖中〗国的周边环境。

中华〖民〗主共和国创建之后,最大的威胁就是近旁的〖日〗本,而且阻挠〖中〗国实现统一的也是〖日〗本。可以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选择的余地。为了实现国家统一,为了获得一个安定的周边环境,为了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中〗国都得击败〖日〗本,甚至得征服〖日〗本,也就必须与〖日〗本为敌。

走出这一步,〖中〗国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如果败在〖日〗本手里,〖中〗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如果战胜了〖日〗本,则需要面对来自列强的压力。

事实也是如此,不但美国袒护〖日〗本,连德意志第二帝国都不想〖中〗国获益太大。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冯承乾早就预料到的后果,即〖日〗本在战败之后,将头也不回的投靠美国。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黄怪的,除了美国,〖日〗本也别无选择。

〖日〗本投靠美国,就引发了新的问题,即美国会借助〖日〗本遏制〖中〗国,从而达到称鼻西太平洋的目的。

虽然在大战之后,美国国内刮起了“孤立”风潮,率领美国参战的〖民〗主党在大选中遭遇惨败,但是美国已经在战争中尝到了甜头,特别是在柏林和会与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的大国地位得到承认,让美国的利益集团有了明确的目标。说得简单一些,美国的目标就是成为继英国之后的全球霸主。

这样一来,美国就得打败德意志第二帝国。

问题来了,〖中〗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而且是极为重要的盟国,因此〖中〗国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美国眼中的敌对国。

事实上,在中日战争之后,〖中〗国就成为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最大潜在对手。

与美国站到对立面上,〖中〗国就更加需要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同样需要〖中〗国的协助。

由此可见,〖中〗国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之前,冯承乾对〖中〗国的未来是比较悲观的,毕竟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没有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反而因为〖中〗国在对日战争中,要求〖日〗本割地赔款,而与〖中〗国产生了矛盾。

直到一九三五年,冯承乾才有了拨鼻见日的感觉。

当然,冯承乾非常清楚,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大力援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顽症。

说得形象一点,〖中〗国就像一个卧榻数十年、正在缓慢康复的病人,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就是一副大补药。显然,如果一口气服下这碗药,〖中〗国的病不但好不了,还有可能伤了根基。要想彻底康复,除了需要对症下药,还要缓慢条理,并且在康复治疗中加入适当的〖运〗动,增强体魄。

这也正是冯承乾为〖中〗国开出的“药方”

在实际操作上,冯承乾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从基础做起。比如,在接受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时,冯承乾就很有目的性,只选择了其中最有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盘接收,并且把人才培养放在了最高位置上,而不是重点引进技术。说白了,冯承乾的目的是通过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在接下来的几年之内,让〖中〗国的工程师、技术工人与科学家掌握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先进生产技术与科学技术,并且在吸收之后合理利用,产生自己独有的技术,从而获得“造血功能”。

拿海军建设来说,当时冯承乾就没有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战舰。

按照冯承乾的要求,术靖国在处理造船工业合作项目的时候,

把引进技术、设备放在了第一位。比如,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三大造船厂帮助〖中〗国造船厂兴建四万吨级船台,从而让〖中〗国造船厂能够独立建造大型战舰。又比如,通过引进万吨级水压机,获得了生产高强度装甲钢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