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节(1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815 字 25天前

“将军应该小心袁绍。我听说袁绍与匈奴人、乌桓人的关系都非常好,早从袁安起,袁家就主张对胡人友善,胡人对袁家印象非常好。而公孙瓒却一意用强,匈奴人、乌桓人都恨他,时叛时服,仇怨很深。这些胡骑在公孙瓒手中很难发挥出真正的威力,一旦到了袁绍手中,万余精骑驰骋中原,无人能当其锋。”

孙策恍然大悟。这算是遇到明白人了,原来中原骑兵和胡人骑兵的区别在这儿,果然还是政治决定军事。马超武艺和太史慈不相上下,论见识可差太远了。人果然还是要读书的,不仅是知道几句子曰诗云,更重要的是开拓眼界,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为将领,仅仅有勇武也是不够的,还要有大局观,有战略意识,否则就是匹夫之勇,斗将而已。

孙策越听越对太史慈感兴趣,主动说起了与当前形势有关的话题。“子义在铜官山数月,能让祖郎无可奈何,对山地作战想必也有自己的见解,能否为我解说?”

太史慈躬身施礼。“敢不从命。慈在辽东,身无积储,为维持生计,常常入山狩猎,对山地作战原本有一些了解。山地作战与平地最大不同者在于地形,似近而实远,目可及而足难至,是以短兵无用,弓弩为雄。平地战弓弩多不过三五成,山地战当增至六七成,且应多配能射远的强弩。即使是短兵,也当重刀盾轻矛戟。何也?树高深密,矛戟不如刀盾灵便。同是山地,南北又有不同。北方林疏,可以乘马,南方林密,唯有步行。北方干冷,可以穿袍披甲,南方湿热,当以轻便为务……”

太史慈侃侃而谈。孙策听得入迷,连连点头。太史慈在辽东呆过几年,他了解北方的山地战情有可原,但他到扬州不过数月就能有这样的见识,能和祖郎这个宿贼打成平手,与他善于思考分不开。由此可见,这次冒险还是值得的。再给他一点时间,真正融入山贼这个角度,有祖郎给他做陪练,悟到游击战精髓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到了那一步,他的麻烦就大了。

太史慈在史书中与刘繇、士燮同传,与吕布、公孙瓒差不多,算是割据一方的亭雄。但他与那些人其实不一样,他归顺孙策之后,曾为孙氏据有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只是他的功劳都是在孙策时代立下的,到了孙权继位,太史慈就沉默了。说是委南方之事,实际上是闲置了,孙权即位后的几次大战,他都没有参与的机会,或者参加了也是打酱油,看着吕蒙、董袭等人立功。壮年而死,可能与此有关。

是孙权不看好太史慈,还是因为太史慈没有乡党支持,这就说不清了。如今他成了孙策,当然不能再让太史慈这颗将星埋没。

“子义,你身兼南北之能,南征当为马伏波,北伐当为卫霍,是难得的全才。不过青州近北,你未必能适应南方的气候,还是用力于北方比较好。将来有机会,率万骑横行草原,驱逐胡虏,封狼居胥。”孙策举起酒杯,向太史慈致意。

太史慈刹那愕然,随即举杯还礼。孙策这句话就是一个承诺,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未来。

第843章 借刀杀人

沈直勒住坐骑,看着不远处戒备森严的大营,嘴角露出一丝自得。

他能猜到为什么如此。太史慈转战钱唐,又引严白虎等人为助,孙策紧张很正常。不管是谁,被几倍于己的敌人围攻都会小心些。

不过他已经为孙策解决了这个麻烦。他匹马入山,与严白虎一席谈,就让严白虎改弦更张,弃暗投明。

沈家是乌程一带的大族,严白虎能在这里生存下去,背后离不开沈家的支持。沈友、沈直先后依附孙策,严白虎如果不听劝,那就是和沈家为敌,以后不仅不能得到支持,还会和沈直刀兵相见。严白虎没这底气,所以乖乖地投降了。

这对他和沈家都有好处,有沈家支持,他可以继续做宗帅。有他从中斡旋,沈直也能顺利平定附近宗贼,稳住局势,完成孙策的托付。

李怀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沈直几句话就解决了。为了表示诚意,严白虎派弟弟严舆随沈直来见孙策。除了示诚之外,严白虎还愿意助沈直一臂之力,围攻太史慈。没有他的帮助,太史慈就是一支孤军,其他宗帅想帮他都不敢出手。

所以沈直底气很足,迫不及待的想见到孙策。

还没走到营前,他们就被巡逻的士卒拦住了。见是沈直,士卒不敢怠慢,立刻进营通报。留守大营的全柔自然知道沈直是谁,亲自出营,将沈直接了进去。

见大营里将士如临大敌,沈直一脸轻松的问起近况,当他得知孙策正在部署围歼太史慈的战事时,他有些不以为然。区区一个太史慈,何必如此兴师动众,甚至还要亲身搦战。匹夫之勇,非大将所当为。

傍晚时分,有传令兵来报,孙策回来了。沈直振衣而起,抖擞精神,准备给孙策留下一个好印象。他与全柔一起出营,在营外站定,不大一会儿,前面出现了孙策的队伍,马超率领一百余骑导行,后面是典韦率领的武猛义从,然后他们就看到了孙策。

孙策身边有两个人,左边一个是儒生,右边一个却是身穿甲胄的骑士,看他的位置,应该与孙策很亲近,但他的衣甲又不像孙策的近侍骑士。沈直正准备问全柔这两人是谁,身后的严舆突然惊声低叫。

“太史慈。”

沈直一愣,回头看看严舆,又看看那骑士。这一次,他注意到了太史慈的胡须,想起了严舆提及过的事,知道了这是谁,不免有些尴尬。严舆也很尴尬,他没想到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太史慈,连忙低下了头,躲在沈直身后,心中涌过一顿强烈的不安。他和太史慈约好出兵,却食言了,本以为太史慈会败走,或者被杀,没想到太史慈投降了孙策,而且看起来还很得孙策器重。

孙策看到了沈直,打了个招呼,但他不认识严舆,只当是沈直的随从,也没理他。太史慈却认识严舆,但他什么也没说,既没打招呼,也没有发怒,脸色平静得像是没看到严舆一般。

进了大营,孙策让人安排太史慈驻扎,就安排在他的大营旁边。太史慈去忙了,孙策抽空接见了沈直。看到太史慈归降,沈直的得意已经去了一半,收起轻狂之心,把自己的来意说了一遍。

得知沈直说降了严白虎,孙策夸奖了两句,没有多说什么。对他们之间的利益交换,他心知肚明。山越背后有宗族支持不是什么秘密,江东的部曲制就是这么慢慢形成的,诸将都有私兵,只听调,不听命,有利可图,大家都抢着上,无利可图,个个向后缩,和太史慈说的那些匈奴人、乌桓人一个德性。孙吴后来守则有余,攻则不足,部曲制是根源之一。西晋灭吴,长驱直入,和江东世家没有抵抗之心也密不可分。

从孙策眼下的这个位置来说,他当然不会纵容这样的事成为现实。只不过这种事不能急,要小刀子割肉慢慢来,逮着机会就割一块,急则生变。

孙策把盛宪写的文章给沈直看。得知盛宪已经安全离开大营,返回山阴,沈直松了一口气,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放下了。他最怕的就是盛宪转不过这个弯来,不仅害了会稽盛家,也会连累他。至于吴郡沈家,倒不会受什么大的影响。有沈友在,吴郡沈家很安全。

“伯平,既然你来了,帮我做个说客吧。”孙策笑道:“此刻再见郭异、王晟,我想他们会客气很多。”

孙策这句话算是挠到了沈直的痒痒肉。上次被郭异、王晟鄙视,这次有机会回去打脸,他岂能放过。

“将军放心,我一定不负使命。”沈直眉飞色舞。

“不急。”孙策示意沈直稍安勿躁。“他们犯的都是谋逆大罪,我就算想放他们一马,恐怕也力不从心。槛车我已经准备好了,他们要是愿意去长安,我就留他们一条命。他们要是不愿意去长安,那我只能赶尽杀绝了。其实呢,我觉得只要他们认罪态度好,到了长安也未必会死。天子圣明,一定会赦免他们的。”

沈直的嘴角抽了抽,神情很尴尬。槛车征送长安?除非郭异、王晟脑子坏了,否则肯定不理我啊。就算天子圣明也未必会赦免他们,谋逆是不赦的。不亲自杀人,看起来是孙策守规矩,其实是给朝廷出了一道难题。杀了这些人,就等于替孙策杀人。不杀这些人,就有纵容之嫌,难免留下口实,以后想管孙策就更没理由了。

他权衡了好一会儿,小心翼翼地说道:“将军,这么做……是不是太重了些?”

孙策斜睨着沈直,皮笑肉不笑,一字一句地说道:“伯平,这可是谋逆。”

沈直识相的闭上了嘴巴。郭异、王晟触了孙策的逆鳞,这次是非下死手不可了,是不是谋逆并不重要,反正他们活不成了。如果不是孙策给沈友面子,盛宪也在劫难逃。

沈直有点后悔。如果不是他拦住了严白虎,致命太史慈孤立无援,太史慈也未必会投降,孙策左右支绌,固陵之围未必不能解。现在太史慈降了,固陵内无储粮,外无援兵,非降则死,不管孙策提什么样的条件,他们都只有接受的份,否则就算孙策不攻,再围上一段时间,固陵城中粮绝,他们必死无疑。

孙策让他去劝降,他明知这个任务不容易也只能接受。吴会一体,尤其是于他而言,有盛宪这层关系在,总不能看着这些人饿死在城中。

见沈直应了,孙策转身看着严舆,露出灿烂的笑容。“听说你能坐跃?”

第844章 百步穿杨

孙策是三国时代的少年英雄,在后世人气很高,但孙策性格缺陷也不少,好杀就是其中之一。他最后遇刺身死和这个毛病有很大关系。有很多人其实完全可以不杀,但他却杀了,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抗。

严舆就是其中之一。

严舆是严白虎派来求和的,本来已经谈成了,但是严舆却被孙策杀了。固然严白虎不是孙策的对手,不仅无法替严舆报仇,自己也被孙策杀得落花流水,杀严舆并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却不得不说孙策这个举止近乎儿戏,不够稳重。

人家都投降了,为什么还要杀人?完全没必要嘛。

此刻看到严舆神情窘迫,孙策能猜到他是因为什么。无颜面对太史慈啊。这时候提起坐跃能让他觉得舒服一点。严舆武功不错,坐跃就是他的绝技之一。汉人跪坐的姿势不利于战斗,由跪坐而战斗会有一个挺身换腿的过程,需要时间,遇到偷袭时常常来不及应对。所谓坐跃就是从跪坐的状态直接跃起,和武术中的鲤鱼打挺是一个概念。

所有人提到自己擅长的事物时都会变得健谈。一提坐跃,严舆来了精神,不仅谈笑风生,而且主动给孙策表演了一下。孙策觉得很有意思。三国刺客很多,本尊又是遇刺而死,所以他对这些事非常关注。虽说身边有不少高手保护,但技不压身,多学两招总是没毛病的。

坐跃就是一个不错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