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误会(一)(1 / 2)

抗日之红颜悍将 飘逸 2206 字 1个月前

第十六章误会(一)

徐行镇里,黄敏生全家并没有逃跑,对于周围很多人逃亡上海、南京、常州等地,黄敏生嗤之以鼻。他觉得这些人很蠢,日本人要的是地方,他们不会随便杀人的。

他有这点把握是因为提前有人联系他,答应只要他不支持本国军队,大日本皇军到达之后,也就会保证他的安全和家产。

在日本行动前,已经向上海派遣了大批的特务,他们收买中国官员和当地有名望的士绅,还有一些保安部队的军官将领。

日本侵略中国之心由来已久,当然做了十足的准备,黄敏生很多人都得到这样的承诺。他囤积大量粮食,根本就不跑,知道日本人是不会动自己的。

每天都有家里下人打听消息,知道日本人是否胜利。当日本先遣部队到达徐行的时候,黄敏生一说,果然日本人给他一面日本旗,让他插在门上,再没有日本人来找过麻烦。

可随后日本人又撤走了,这里换上保安团部队。聪明的黄敏生把日本旗收起来,门前挂上国军的旗帜,这一来连嘉定保安旅的人也不敢惹他,这让黄敏生很是得意。他可不管谁打赢了,只要保住自己的家产就行。

还别说,日本人出的这个主意真管用,保安团看到门口插着国军的旗,也不敢得罪他。

魏大福他们来商量借粮的事,也就是看到门口插着军旗,所以不敢得罪,担心黄敏生有后台,他们惹不起。否则中央军虽然纪律严,但一般的也不敢得罪中央军,毕竟是嫡系,是军队。这才是刘阶和薛茹说的真正原因。

薛茹是不会那么守规矩的,她可不管这些。国难当头,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毁家纾难,共赴国仇。竟然囤积粮食,不支援抗战,一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样的人鬼子来了一定是汉奸,所以告诉赖昌文怎么办。

离开潜伏的树林,在徐行不远的地方,赖昌文他们换上缴获鬼子的衣服,向徐行镇里的黄家走去。看着自己身后带着一对日本兵,赖昌文就想乐,薛小姐太聪明了,这招也能想到。

其实薛茹让扒下一些日军衣服,是打算让他们化妆侦查,或者巧妙接近鬼子的。竟然碰上黄敏生这样的人,当然不能惯着他。

赖昌文说道:“你们都别说话,防止认出来,那样给团长和小姐找麻烦。”

魏明说道:“没事,日本人有很多都会说中国话,我就会说日本中国话,八嘎雅鹿,你的良民的不是,死啦死啦的有。”

他的话引来队员一阵哄笑,肖勇说道:“操,这样的日本话我也会。”

这一说当然是谁都会了,一路嘻嘻哈哈的进入镇子里。特战队现在可是牛哄得很,突击日军联队部,十六个人无一伤亡,只有两个是轻伤,根本不算事,一个个都把脸仰到天上去了。

三个组长一个副队长,不断研究薛小姐教他们的战术,越研究越觉得有道理。这是薛茹打造的一支特战队,当然是倾囊而授,只是没有时间训练,有点时间就教他们理论,剩下时间自己研究。

特战队这些人都是兵油子,经验丰富,所以稍一点拨,立即就举一反三,把一些战术变得稀奇古怪。就像现在,根本不用说什么,一说怎么办,赖昌文立即就知道怎么回事。

不就是第六十六团不想担责任,让日本人背黑锅吗?那还不简单。这样就什么都可以做,让这些王八蛋恨日本人去。

黄敏生也不是一点都不害怕,但他舍不得家产。虽然钱能带走,可是土地带不走,现在这个时候变卖土地,傻瓜才买土地呢,白给都不见得有人要。

房子宅院也不能背走,所以他接受了给他建议的人意见,同意留下来。反正打定主意,谁来听谁的。

这是冬季,不能耕种,就把长工都打发掉,全家哪也不去,守在家里躲着。只有十几个家丁护院,带着枪保护,一般的宵小也不敢打自己的主意。

赖昌文看到门口斜插着的国军旗帜,不用手用脚狠狠踹门。里面的家丁在垛楼上早看到是鬼子,连滚带爬的跑进去报告。

黄敏生一听吓坏了,果然日本人又回来了,可自己门前还插着国军的旗呢。吓得赶紧把日本旗拿出来,喊道:“快,开门迎接皇军。”

大门打开了,赖昌文看到黄敏生手里的日本膏药旗,先是一愣,随后大怒,原来是他妈的两面派。难怪薛小姐让不要惯着他,上去就是一脚:“八格牙路,欺骗皇军。”

黄敏生被踹了一个滚,可他不知道这个日本人说的什么,只是爬起来磕头:“小人该死,小人该死。”

看到他的奴才样,魏明立即上前拽过来就是两个嘴巴子:“你的帮着支那军。”

这个日军总算会说中国话,黄敏生一阵解释。赖昌文冲魏明努努嘴,魏明说道:“皇军的征粮,你的解决,不给死啦死啦的有?”

立即十几个人围上来,刺刀对准院子里的十几个人。黄敏生哪敢说一句不行,这可不是国军,轻易不敢杀人,最多也就是打一顿,抢点东西,但日本人可是杀人不眨眼。连连点头:“我给,我给。”

赖昌文撇撇嘴,真是他妈的贱骨头,自己人说借不行,鬼子揍一顿,答应给了。其实要多了也没用,毕竟第六十六团在机动作战,没法多带粮食。立即把黄家的牛车和一辆马车套上,装了两车粮食。当然是大米白面,还有存放的一些好吃的,狠狠装了两车。够这些人吃一顿的,明天再说。这个办法不错,以后走到哪就抢到哪。

看着扬长而去的鬼子,黄敏生狠狠的吐一口:“畜生,快把日本旗插在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