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鸣惊人(1 / 2)

明兴天下 龙城客 2469 字 15天前

告示

县谕知尔等,今有邪宠作祟,乃至地龙翻身。于申时,自东北起,村堡移徙,地裂成渠,公署房屋倒塌无数,城郭开裂十存其六,亡者数百,伤者无数。吾非太上,实感民生之多艰,今赖有官府及豪富之家乐捐助输,凡有亡者之家,皆可于官仓领米一石或银一两;房屋倒塌者亦依此例,以慰汝等,望诸乡里忠心体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凡此期间,?恃声势,擅做威福,囤积积奇,作奸犯科者,必严律治之。其余未尽之事宜,待上官之文,特此备榜市曹各宜知悉,县正堂杨。(查不到资料,自编的,不通之处,见谅,天启年间米价约银0.927两每石,数据来源《中国货币史》)

天启四年二月十一日

从巡查民壮嘴里了解到告示的内容,徐秀才不由得感叹连连,道:“杨知县真不愧一方父母,如此处置,甚妥!”

徐铮撇了下嘴,心道此举虽好,但是仍有不足之处。一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根据前世经验,地震过后常有传染病发生,或是蚊虫叮咬或是饮水污染(各种死伤尸体处理,容易污染水源),虽说现在天气不热,但是预防工作不能不做;二是失去住所的百姓集中安置;三是伤者集中医治;四是组织工匠恢复受损房屋、道路、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

“铮儿,你觉得我们领粮食还是银两?”徐秀才问。

“我觉得粮食最好!”徐铮回答。

“为何?”

“灾年若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方可从容做事”

“善!待为父前去取来!”

“一起吧!一百多斤呢!”

“唔”。

父子二人把一百多斤精米背了回来,妥善安置后,徐铮和父亲商量盖房子。徐铮家在金坛县城的文明门附近(今小南门旁的学基路),徐铮打算弄个临时住房,带以后有条件,再做打算。徐秀才听了徐铮的建议,考虑了半天,点头同意。于是父子俩开始做起准备。

按照徐铮的设想:树枝和泥巴作为墙壁,利用倒塌房屋的木头作为支撑,建一个简易阁楼。

对于中国人来说,造房子是件大事情,更何况地震刚过,各家房屋基本都有所损坏,徐秀才担心人手不足,聪明的徐铮再次提出建议,组建房屋修复互助组,各家轮流修房子,修到谁家,谁家提供吃食,不付工钱。徐秀才听了这个注意,拍手称赞,道:“吾家真有麒麟子!”

利用秀才的身份,再加上徐铮的奇思妙想,互助组飞快成立,并开始付诸行动。在实践过程中,有人提出利用本地生产的毛竹作骨,泥作壁,压实抛光,更加美观并且省工省料,经过试验,果如其然,于是两层竹制小阁楼纷纷拔地而起,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线,就连房屋完好的人家都羡慕不已。其中徐铮再次开启天才模式,贡献了伟大的发明:马钉。该钉中间平直,两头弯曲,制作方便,主要用于木头,竹竿之间链接,方便无比,次发明得到互助组中几个老营造一致赞赏,并发扬光大,后人为纪念徐铮,特命名“徐钉”,此乃后话,姑且一提。

金坛县衙书房。

“明府,最近文明门出了件新鲜事,您可有所耳闻?”典史周影(唐时称县令为明府,前可加姓,姓周,天启四年金坛典史,名不可考,出自金坛县志,暂以捕风捉影的影替,见谅)和金坛县县令杨锡璜(万历四十七年巳未进士,天启五年调任离金,金坛县志)正在喝茶唠嗑。

“哦,何事?”杨知县问道。

“文明门附近徐秀才您听说过吧?”周影说道。

“有所耳闻,徐秀才学问还是很扎实的!听闻他立志举业,就是身体太差了些,更何况今朝科举艰难,仕途壅塞,身体不健,恐不便也。”杨知县说话很实在。

“可不是呢,但是这件新鲜事跟他无关,却和他儿子徐铮有关联!”周影笑着说道。

杨知县喝了口茶汤,好奇的问:“快快道来。”

“前几天不是地龙翻身吗,徐秀才家里的屋子崩塌了,您也知道,文明门附近的都是老房子,本来就不怎么结实,还好徐秀才和儿子在地震中幸存,听说后来修房子全是徐铮的主意,竹为骨料,附以泥灰,既美观又好看,还弄了个什么互助组,现在文明门那边,一溜的临街双层小阁楼,煞是整齐。传闻徐铮年纪不大,却善于奇技淫巧,什么徐钉,都是他提出来的。”周影说的很详细。

“双层阁楼,莫不是学自黔地苗壮族人居住之所?”杨知县低头沉思,接着说道:“本地倒是自产楠竹,以此造屋,亦是未尝不可,但需防火,终究是童子所想,未免有所不周。不过此举的确能解我县乡民遭地龙毁屋之痛,吾近日正焦虑于此,时值二月,料峭春风,毁屋之民,恐难度日。没想到,一小儿竟然解了燃眉之急,此举大善!至于奇技淫巧,终究落了下乘,此子吾有意一见,周书记,你觉得如何?”杨知县确是好官。

“您可真是爱民如子,实乃我辈之楷模。”周影的功夫不错。

杨知县摆了摆手,道:“休来此言,秀来此言!既如此,值此间无事,我俩一同去看看这新鲜热闹如何?”

杨知县和典史周影换了衣服,带了两个小厮,来到文明门,放眼望去,果如周影所言,一排临街小楼,整齐规范,甚至还有排水沟,互通有无,杨知县啧啧称奇,连道:“甚好甚好!”

指派小厮传来徐铮,徐秀才听说本县太爷传唤,心恐徐铮少不更事,于是也跟了过来,同行的还有众多看热闹的街坊邻居。

“少年,听说这是你的主意?”杨知县和蔼的问道。

“回太爷,正是犬子所思,莫非有所违制?”徐秀才紧张的说。

杨知县摆了摆手,说道:“谈不上,谈不上,吾观此楼,既排列森严,颇有军营风纪;又似苗壮之屋,却又非所同,甚奇,所以想一探究竟。”

徐秀才连忙招呼徐铮行礼,徐铮迟疑了下,还是老老实实跪下磕头,杨知县坦然受之,真是万恶的旧社会!徐铮心想。

“少年,起来回话!”杨知县看着眼前的徐铮,果然酷似其父,一样的羸弱,不过面目倒是清秀,心里有了几分欢喜,问道:“少年可曾读书?”

“回太爷,粗读过四书五经!”徐铮老老实实回答。

杨知县捋了下不多的胡须,笑着说道:“既如此,本官就考你一考,你可有胆量?”

徐铮心说,不是看房子吗,怎么考较学问了?心虽这样想但嘴上不能这样说,只好应道:“请太爷出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音泰,出自<大学>首句)”

徐铮知道,这是《大学》第一篇。朱熹认为通四书者必先读《大学》。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大学的宗旨是要我们能够做到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善于革旧立新,最终成为一个至善至美的完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