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章 思虑(1 / 2)

将血 河边草 1623 字 18天前

将近年关,宣抚使府邸门前也热闹了起来,许多人前来拜会。要说经过几个月的时间过去,河东地方衙门已经渐渐完整,并运作了起来,那么宣抚使衙门却还没多少动静。

许多人心里也明白,宣抚使衙门是从大将军府转变而来,说到底,大将军还是出身军旅,对地方政务并不算热衷,所以于地方政务上,插手不多,就算派了一些人安插进知府衙门,据说也是应几处州府的知府大人所请,可见,大将军本人对于处理地方政务兴致寥寥。

这对于地方官吏来说,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宣抚使之下的都察使司,也一直不见什么动静。

朝廷上,连个风声都没传出来,也就是说,北地这里,一直是宣抚使衙门一家独大,许多人就想,如果到了来年春天,朝廷谕令还没到的话,朝廷的意思也就明朗了,河东将不设都察使司衙门?

这样一来的话,和其他地方可就大不相同了,要知道,大秦其他州府,军,政,还有督察地方官吏,清查地方冤案的都察使,巡风使,职权分明,相互牵制,也构成了大秦地方基本行政体系。

但在河东这里,宣抚使大人可谓是大权独揽,连都察使司都不见踪影,可见朝廷对宣抚使大人之信重了。

所以离年关还有多半个月,河东州府衙门的大人们便已经将年礼都送了自己亲书之笔墨,不善此道的,送些吃食用物过来,也没人会怪罪于你。

总的来说,大秦的官场之清廉,足可以称颂于世,这可以说是一种风气,建立起来不算太难,破坏起来,也很轻易。

本来,到得年关前面的时候,各处地方长官,定然是要到上官这里还亲自拜会,将一年中的所做所闻,都做个了结,朝廷考评,也就此下个定论的,之后还要聚宴欢饮一场,折腾来折腾去,直到年关,才各回属地。

但河东这里也是不同,宣抚使大人早就跟各处打了招呼,天寒地冻的,各人又都上任不久,上任之初都见过了的,这会儿也就没必要奔波什么了,这下不但宣抚使大人轻松了许多,下面的地方官吏也都觉着不错。

虽说失去了面见宣抚使大人的一个好机会,但北地这里冷的邪乎,在如此天气里来回奔波,离的近的还好说,离的远的,可就受罪了不是。

就这么,宣抚使衙门门前虽热闹,但却只是些送年礼过来的州府属吏人等了,不用宣抚使大人亲自招待,送年礼的人也是送到即回,这个表面文章做的,可谓是皆大欢喜了。

此时此刻,大将军赵石确实很是清闲,只前几日将军中将领们凑在一起,喝了一场,并告诫这些家伙,年关将近,管好了什么事情,便也完了。

其他的,他是能撒手的便撒了手,地方上的事情,他是真的没什么太多的兴致去管,前些日,大同府知府大人闹的那一出儿,算是让他稍稍插手了些地方政务,但之后,他也便再没理会那边的消息。

在他见了一次河东地方大族的人之后,觉着河东地方上的这些家伙,实在有些缺乏政治智慧,一个地方士绅,在见了知府大人之后,又找到宣抚使门上,也算是奇葩。

就算是知府大人故意如此,但你个地方士绅也就不想想,知府,和宣抚使能一样嘛,你既然先找上了知府衙门,其实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权力,竟然还能上宣抚使衙门的门儿。

这要换在大秦别的地方,知府大人还不得把鼻子都给气歪了?之后还能有你的好?

首鼠两端,这要是在官场上,死无葬身之地都是有可能发生的,那位可好,据说从宣抚使府邸出去,还直接去了知府衙门,是去给知府大人示威不成,一路上还沾沾自喜,这样的猪脑子,连自己都看不过眼,看来啊,河东士绅这里,很少有跟当权者打交道的机会,不然的话,应该不会如此幼稚才对。

见了这么个人,赵石也就失了兴致,接下来就任由知府大人却折腾了,再来到他门上的人,也都被挡了驾,也顺便告诉这些没头苍蝇,宣抚使大人不是那么好见的。

此时赵石正在练字,这处府邸中书房很是不小,书也多,满满当当的两个书架,据说海珠儿连字都不认得几个,弄这许多书在此,估摸着是附庸风雅了。

赵石闲下来的时候翻了翻,这里什么杂七杂八的书都有,甚至在书案下面的某处角落里,还发现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