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交易(1 / 2)

将血 河边草 1716 字 18天前

此时,张世杰也板起了脸,“方大人谬矣,大将军征战日久,如今得胜还朝,面君之时正应自谦自抑,为众军之表率,如何能于君前擅言科举之事,岂非给朝野上下骄狂之感?方大人又欲置大将军于何地?”

这样的指责,已是非常严重了,话里的意味,往轻了说,会让君臣离心,往重了说,便是故意陷大将军于不义,两条,皆是人臣之大忌。

这话私下里说出来,已满含警告之意,若是上了奏折,必定为朝争之开端,风波所及,结果很可能比科举案要严重的多的多。

张世杰就是张世杰,一句话,不但让方谦脸色变了,不安的扭动着下身体,连赵石听了,也有些别扭。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方谦,赵石都明白,但这么个说法,若是传出去,吏部,礼部不好受之外,赵石这里恐怕也要多些麻烦出来。

不过张世杰为大理寺少卿,掌握着都察院,可以说,此时前程已经极为明了,正在向言官刑判的最高峰攀登。

也许用不了多少年,不是掌御史台,便是要做大理寺卿正的职位,这两个地方,不管哪一个,都要讲究一个秉持公义,不徇私情,这么说话也是理所当然,可以说非常恰当。

但无论御史,还是大理寺这样的地方,对于朝廷文武来说,可都不是什么讨喜的地方……

“张大人怕是误会了,你我皆知,朝廷正用人之际。朝廷屡开恩科。皆缘于此。然值此之时,科举案发,方才谈及周大人,非是老夫对周大人有何成见,而是其人有误国事,更阻了士人晋身之途。”

“本来,西夏方定,今科士子。多要前去西北地方任职,但如今已成两难之局,今科进士,若再赴西北,必有流放之嫌,若不去西北安置,后患也是无穷,所以说,周清此人,实是罪该万死。”

“若只如此也就罢了。也不至于让吾等为难至此,但无论吏部。还是礼部,甚或中书诸位大人皆以为,此非一时之难也……”

“士子哗乱,裹挟朝廷,此例本不可开,此风更不可涨,然今时今日,朝廷为安蜀人之心,为平秦人之怨,处置已然略偏软弱,之后士子职位,再为此事所扰,定然遗毒于后世子孙……”

“所以,诸位大人商议,恳请大将军在陛下面前说句话,要知道,大将军于蜀中,素有威名,蜀人皆……敬畏莫名,如今又有西北诸事处置之权,向朝廷讨要些人手,治理地方,也算名正言顺。”

“如此一来,可立解朝廷之忧也。”

这话说的就极为明了了,换句话说,朝廷就是想借大将军赵石的名字,来震慑一下蜀人,显然,这也是无奈到了极点的选择,恐怕,这不但是中书的意思了,而且,皇帝陛下也应该知晓此事才对。

赵石心里掂量了一下,他是真的没想到,回到京师碰到的第一件麻烦事竟然是这个,心里实在有些腻歪。

要知道,他开口说一句并不打紧,但这话必定是要传出去的,这么一来,他是实实在在的当了一次恶人。

秦人士子未必有多感激,蜀人士子那里必定要怀恨在心。

当然,对于他来说,名声好坏已经无所谓,反正从当年入京到现在,他的名声在士人眼中,本就不好。

但这次本来就是读书人自家的事情,却要赖在他的头上,怎么想都有为人刀柄的味道在里面,让他很不舒服。

于是,他脸上挂着的笑容顿时没了踪影,目光在张世杰和方谦脸上来回扫过,百战方还,征尘未去,一旦冷下脸来,顿时便有了统领千军万马的威严和肃杀,张世杰和方谦两人脸色立马便白了几分。

良久,赵石才冷笑了一声,“我要一个户部侍郎的位置,不管左右都成,趁着年根儿,赶紧让人腾位子,放心,不分户部之权,但侍郎职责所在,户部做的要好看些,这人之后要兼国武监祭酒,给齐子平找个差不多的职位安置,转告那什么诸位大人,别耍心眼儿,又给我这个大将军扣什么帽子。”

实际上赵石这是狮子大开口,他并不太熟悉政治上的妥协和交换,长安之变时小试牛刀,效果还算不错,但那个时候毕竟那个时候有大军在侧,朝廷重臣们都要顾忌良多。

现在却有不同,更像是纯粹的交易,他不太明白自己的筹码有多重,便先试探一下,也好讨价还价,这个时候,他已经确定,这根本不是户部或者吏部自己的意思。

那便好说了许多,读书人谈交易,总是遮遮掩掩,就像眼前这位礼部尚书,他不是什么读书人,便摆明车马,看看他这位大将军开一次到底价值几何。

在这个事情上,他也不怕旁人攻讦,安插私人,朝廷上下都在干,只是看时机妥不妥当,位置合不合适而已。

方谦这里却是一下松了一口气,这位大将军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本事,实在让人不得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