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围房子一样,用来挡风遮雨的青瓦早就泛起了黑色,春节贴的春联还留在房门两边,只是原本红色的春联退色退的厉害,上半截还是红的,到下面却变成了黄白色。一只还有些新的竹编晾在门口,淡淡的清香从竹编里飘出来,散发在四周,正是这个时节江南人最喜欢吃的藜蒿。
早晨的阳光透过半开的房门投入房内,照亮半边房间,光明笼罩着整个房间。这家四口人正围坐在一张方桌上吃饭。米粥、咸菜、炒青蒿、油条,外加几个烧麦和两个切开四瓣的咸鸭蛋。
如果做前清时期,这样的早餐对已一家平民百姓来说绝对是奢侈的,因为除了米粥、咸菜和炒青蒿外,油条和烧麦都要在外面买,有这个钱多在饭锅里撒一把米会更划算,更不用说饭桌上还有两个蛋黄橘红流油的咸鸭蛋了。但是在现在的苏州,这只能说是一般般。
“娘,老师说下周我们要春游,你到时给我点钱吧。”郭峰埋头大口喝着稀粥,嘴里含糊地嘟囔着。一抬头,眼睛盯着坐在一边喝粥看着早报社的父亲说:“爹,你把那个保温杯给我吧,我也好带点水。”他早就瞄准了自己老爹那个漂亮的保温杯了。不仅能保温更好看,外面一层溜瓷,一看就是高档货。那是自己老爹年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奖品。
“不给。”一边喝粥一边看报的郭雄头也没抬的说道。“小孩子家的哪学的好攀比?”小儿子是什么心事,当父亲的能不知道么。郭雄拒绝的直截了当,“甭想望那个水杯。那水杯是你姐的了。”
在郭雄这个父亲眼中,女儿虽然不能传家,可真的比这儿子要省心争气多了。17岁不到就考上了震旦大学,现在在《大公报》做记者,不管是学历还是职业,说出去都给老郭家长颜面。
“这孩子,要那么好的水杯干嘛?”做娘的也索罗起儿子来了,那水杯商场里要一二百块才能买到,她才舍不得给粗心废疾的小儿子用呢。拿给他了,保管不到一周外面那层漂亮的瓷儿就会磕的坑坑洼洼。
“春游到了,娘再给你钱。”最后一句话直接把郭峰的要求彻底回绝了。
郭峰身边的郭燕抿嘴忍着笑,因为小时候被叫做‘招娣’的事儿,她可是很喜欢看郭峰吃瘪的样的。纵然她比郭峰大了六岁,今年已经22了。‘习惯’还是改不了。
当然,郭燕这次从上海会家来也不是专门看郭峰吃瘪的。这是她出外前的最后一次回家,只有三天的时间。过了后儿,她就要返回上海,然后乘坐快车前往西安,再从西安转乌鲁木齐,然后是中亚、燕国,接着看俄罗斯和奥斯曼那边儿的记者组缺人手,郭燕就会给分配到哪一边。
是的,郭燕就要是一名战地记者了,她的通行证都已经办好了。只需要人到了燕国,补上一个照片。
战争距离中国似乎还很遥远,可实际上已经与中国的千家万户深深的扯上了联系。整个中国大地上,正有无数家工厂日夜不停地轮班生产着产品,一批接着一批的装车运向远远地西方。
无数工人拿着比往日要多的工钱扫荡着市场和各类产品,刺激着国内消费额的增长。从而有带动起了千千万万家工厂,改变起了百万千万人的命运。
郭峰闷闷不乐的从家里出来,心愿没达成,对于这个自幼被捧在手心里的郭家独苗来说,自然不快活了。话说自从他奶奶病逝,然后大姐又考上了名牌大学,震旦大学的名头让郭家在整道街里都风光不已,郭峰就清晰地感觉到他大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直线上升。之前什么都排在自己后头,现在绝对跟自己相看起,待到郭燕成为了《大公报》的正式记者之后,郭峰觉得自己已经在家里变成地位最低的一个了。
当然,这小心思再不可为人道,郭峰对于自己大姐名牌大学毕业,《大公报》记者的职业,也是很自豪的。在眼下报业舆论发达的中国,记者已经慢慢的有点无冕之王的意思了。
现在自己大姐又被《大公报》选派为战地记者,那郭峰的脸上就更光荣了。甚至于他都想象到了他拿着大姐给他寄来的战地照片,在学校里‘趾高气昂’的风光了。
不过……,战地记者也是也很危险的。
同样是在苏州。
“陈妈,我爹呢?”郭峰的同学+前桌林伟明从餐桌上取过餐巾纸,快速的擦拭了一下嘴角,扔进垃圾篓里,头也未抬随口问道。
“大少爷,天刚破晓商场里的刘经理就上门来了,说是一批货有点事情,老爷听了刘经理的话饭也没吃就到商场去了。”站在林伟明身后的陈妈在檀木作的餐桌上放了一杯热可可,倒退一步说道。这东西林伟明超喜欢喝。
马上就要七点半了,这个时候林伟明老娘还没起床呢。林伟明有些不满地微微皱了下眉头,手扶着餐桌站了起来,嘴里轻声发着牢骚:“这么早就走了?我还有事情想和他说呢!不过一个批货而已,有那么多人管着,让底下人折腾去好了,哪来那么多事儿?用得着饭都不吃就跑去吗?”
“陈妈,我的书包呢?”
“在呢。我让老王给你拎着。”林家富有,家中轿车就有四辆,其中一辆是专门接送林伟明上下学。
“不用了,我自己拿着就行。你让人去给王伯说一声,中午就不用再接我了。中午我和同学到外面去吃。”林伟明接过书包朝外面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