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认知能力终究是有限的,而且还受到范围的局限,有时还会出现偏差。
七八个人挤在狭的房间之中,就会觉得人很多,其实是因为拥挤,可七八个人在足球场上奔跑,就会觉得人少得可怜,因为场地太过空旷。
在军营里头,一千多人的方阵,就会给人一种极其雄壮的感觉,可放到两军对冲的平原之上,一千多人似乎又不够塞牙缝。
但人的认知终究有个极限,你站在山上,可以饱览山下风光,可以眺望远方,仿佛在睥睨天下,可你终究无法看得更远,更无法看清整个大地的全貌,这就是极限。
同理,你能感受到一标队的坚韧,你能感受百人方阵的整齐划一,你能感受千人甚至万人方阵的雄壮,可当你身处七十万大军之中是,这七十万大军到底是个什么概念,相信一时半会你就无法得出来了。
人都喜欢韩信兵,多多益善,实则在排兵布阵来,能够调控的军队规模,直接反映出将领的统兵能力来。
一名能够统兵十万的绝世大将,综合能力绝对要比只能统领一万士兵的将领要强。
原因也很显而易见,古时士兵并不一定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士兵个体差异也很大,传令手段比较单一,人数越多,变数也就越多,这支军队指挥起来也就越不能做到如臂使指,这就极其考验一名将领的统筹和率御能力了。
如果耶律大石还活着,活着萧干能够回来,或许还能够统领这七十万大军。
可如今的耶律大石,只不过是燕青假扮的,辽国想要将七十万大军的兵权都交给一名兵马大元帅的指挥调拨,显然不太可能。
纵观历朝历代,能够一人统领七十万大军的,极其罕见,甚至近乎没有,因为君主不会放权,二来古时战争人数上其实都会夸大其词,比如辽国号称七十万,其实也就三四十万可战之兵,加上诸多辅兵民壮奴隶零零总总,满打满算七十万也就是个虚数而已。
即便如此,漫山遍野浩浩7f7f7f7f,m.≌.c←om荡荡,旗帜遮天蔽日,人马铺天盖地,一眼望不到头,这样的感觉终究还是让人心头热血沸腾,久久无法平静下来的。
当数十万人同时埋锅造饭,或者数十万人同时行军之时,烟尘升腾而起,那才是真正的遮天蔽日!
对于苏牧和大焱来,辽金的终极之战,他最渴望看到的结果,自然是辽国分崩离析,而金国则被打残,这样大焱才能够取得最大的利益。
所以辽国输掉这场战争,就变成了苏牧最渴望去做的事情。
老皇帝将大部分的指挥权都交给了燕青,但燕青心里头却一直发虚。
他是浪子燕青,为了潜伏在辽国,为了冒充耶律大石,他可以自断一掌,将另一只手掌隐藏起来,伪装无法骑马射箭的废人,他可以变得狠辣无情。
但他只是出身草莽的浪子,到统兵作战,实在不是他的强项和长处,否则征伐女真之时,即便耶律余睹临阵反戈,若换了耶律大石本尊在场,辽国也不至于大败而归。
这样的情况之下,苏牧紧随燕青左右,替他筹谋和指挥大军,就显得极其的必要了。
他要让辽国输得“情理之中”,让辽国输得“无话可”,让辽国输得“非战之罪也”,让辽国输了,责任却不会落在燕青的头上。
可对于苏牧而言,这数十万的大军也已经超过他的极限,他无法得到具体而完整的情报,即便得到了,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分析,可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根本就不会给他留下太多的时间。
谋士或者军师,终究还是辅佐的作用,真正到了决策的关键,还需要主帅来定夺,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有名的军师始终没有名将和名帅多的原因。
无论是七十万,还是三十四万,对于苏牧来难度终究还是太大,因为大军太过臃肿,每一道命令传递开来,都会产生很大的延迟,一个猴子想要躲闪腾挪跳跃都很轻松,但一头大象想要很快转身,就有些苦难。
金国的二万女真骑军,就像那只灵活而凶猛的猴子,数十万辽军就像笨重而迟滞的大象。
在苏牧的指下,燕青开始分割大阵,将四十万可战之兵,分割再分割,将统辖权层层下放,分成前后左右中五军大阵,只需要传令给每个大阵的都部署,每座大阵的具体指挥权则交给统兵将领,这样就能够极大的缓解窘境。
老皇帝对耶律大石,或者燕青的表现也是极其满意,在他看来,这便是汉人口中常的大将之风了吧。
五军大阵的各个方阵又在统兵将领的调度下,分成步卒大阵和骑军先锋,后方有弓手方阵压阵。
前军为步卒,后军为弓手,左右两翼为突袭的骑军,而中军则是坐镇和策应的斡鲁朵精骑。
虽然名为御驾亲征,但皇帝老儿不可能在大阵之中,即便在中军坐镇也不太可能,为了保险和安全起见,辽国老皇帝此时才刚出了临潢府不久,远远吊在大军后头,由十万斡鲁朵精骑层层守卫着。
当前方不断传来燕青的各种排兵布阵,老皇帝又在禁卫的保护下,登上高岗,遥望着远方遮天蔽日的大军,便仿佛看到整个天下在辽军的铁蹄下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