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独立的若**兵部队,包括八个独立野战炮兵团、五个重炮团等。
上述这些都是中华军里的一线野战部队,除了这些外还有大量的地方守备部队,这些地方守备部队守备团、守备营等编制驻防国内各地,每一个省份根据情况的不同,配置大约五千人到一万人之间的守备部队,大部分省份都是步兵守备部队居多,而蒙古、东北、西北地区的则是骑兵居多。
而且中华军的扩编不仅仅体现在番号的扩编,更重要的还是编制的改动,导致每个步兵师从九千多人增加到一万两千人,而这种编制的改革不仅仅局限在皇家陆军一线野战部队,同时守备部队,皇室近卫军同样也会根据新式的散兵编制陆续进行改革。
如此就会导致改革完成后,中华军的总兵力会进一步增加!
根据目前中华军的一系列扩编改革计划,等到1865年的时候,中华军将会拥有三十个步兵师、三个近卫师、一百三十个骑兵连(包括三十三个师属骑兵连)、十三个独立炮兵团(五个重炮团),三个独立工程团等一线部队,总野战兵力将会超过四十四万。
各省守备部队加起来应该有三十万,而这些守备部队虽然训练,武器上略差一些,在中华军里只是二线部队,但实际上依旧是正规军,依旧是归属皇家陆军的体系之类。
也就是说,等到1865年的时候,中华帝国的陆上武装力量将会达到七十四万以上,如果算上在京师以及各地的文职人员,军校学生等,那么就会超过七十五万人。
这个兵力规模已经大体上和前清时代的各种正规武装力量总数差不多。
同时也是和西方的陆军强国兵力差不多,普鲁士、奥地利、法国、俄罗斯这些陆军强国普遍拥有五十万以上的兵力,不过也只限于五十万上下,前些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里,俄军前后动员参战的兵力也就七十万左右,联军前后动员的兵力接近百万规模,当然了这些部队不是一次性全部投入进去的,而是类此一种添油战术的方式陆续投入,双方持在前线维持的部队规模最多也就三四十万而已。
比如现在正在爆发战争的美国南北双方,北方军的兵力要多一些,南方军的兵力要少一些,但是也都只在几十万的规模。
现在还没有爆发,历史上的普法战争,德军战前动员了近百万的军队,用于作战的有将近七十万人左右,而法军的兵力规模大约是六十万,可作战兵力大约是三十五万不到。
至于说超过百万大军,这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倒不是说各国没有这么多人口,而是养不起这么庞大规模的军队。
所以平日里的军队规模一般都不大,真正等到大战爆发了才会进行总动员,如此才有可能和一战时期那样编成数以百万计的军队。
不过这又涉及到了战前快速动员的能力,而目前除了实行义务兵役法的德国外,其他国家都是没有在战前几个月内快速动员,把部队的数量快速增加到两倍甚至三倍以上的能力。
目前的中华帝国也没有这种能力!
现在的中华帝国实行的还是志愿兵制度,这是因为工业基础,交通情况甚至国家体制都很难执行全面的义务兵制度。
为此,林哲是准备了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在平时保持一支庞大的预备役部队,即地方守备部队!
这种守备部队在和平时期里,接受军队退役的士兵和军官,并由这些退役的士兵和军官们组成,主要承担地方上的维稳任务,必要时充当武装警察的角色,协助当地政府,警方处理地方事务。
战争时期,这些地方守备部队除了掌控地方外,则是抽调精干的守备部队上前线,编组成为临时的旅、师或者独立番号部队,从而上前线参与战斗。
如此就能够保证了一旦帝国和他国爆发战争的话,一线的野战部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至少三十万以上的兵力增援,而且这些兵力还不是紧急动员参军的新兵蛋子,而是早些年从一线部队退役下来,现在依旧在守备部队服役的老兵。
当然了,此举也会给军方造成较大的军费压力,毕竟要保证这些守备部队具备战斗力的话,随时能够重返一线战场的话,装备以及训练上都要跟得上,还有哪怕是他们的薪资比一线野战部队要略低一些,但是依旧是一项比较大的开销。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果不这么做的话,以帝国目前的这种状况,很难在和敌国爆发战争的头两三个月内就得到数以十万计的后备兵力。
一线部队和守备部队加起来,七十几万人里头需要多少步枪?至少都是六十万支甚至更多。
除了步枪外,还需要更多的火炮!
而这些都是需要国内的这三个武器公司生产的!
国内的军方订单,美国那边的订单,同时由于1858年型林德步枪的放宽出口,可以预计会带来更多的外贸订单,所以宫务厅财务处那边才会做出整合下属的诸多兵工厂,扩大产能。
以便迎接更多的订单!
实际上宫务厅财务处还没有对几家兵工厂整合完毕呢,就有几位特殊的客人从一艘远洋客轮上踏上了黄浦江的码头。
这几个人的身份可不简单,而是大南国阮王朝(越南)的特使,他们一下船呢,立马就是找上了刚挂牌的皇家武器公司总部,然后直接说要采购大量的军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