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无助理论(2)(1 / 2)

无罪谋杀 宇尘 1143 字 18天前

“……我认为所谓的自杀迷宫画,其实是一个陷阱。表面上看,参与者与面具人之间处于平等互动。迷宫固然难画,但想走出迷宫也不容易,这个我尝试过。不知道面具人采用了什么办法,或者迷宫规则本身是不是存在什么bug,看起来这些复杂迷宫都没能困住他。参与者一次次耗费心血的努力最后都以失败告终,重复不断的挫折导致这些人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了消极的心理状态,随着迷宫的难度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就像试验中被困住的狗一样无助绝望。这个迷宫与其说是为了困住面具人,倒不如说是为了困住这些参与者。他们参与游戏的过程就是在给自己搭建一个越来越走不出去的迷宫,而这,也只是游戏的一部分。还有与迷宫画紧密相连的《完全自杀手册》。单纯的自杀视频对人的影响很有限,但是被捆绑在画迷宫的任务上,就会给自杀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这里面又涉及到了‘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再拿狗举个简单的例子,给狗喂食前摇铃铛,久而久之,当狗听到铃铛声就会流口水。在这里,铃铛是条件刺激,狗流口水是刺激反应……”

“……在自杀游戏中,《完全自杀手册》相当于条件刺激,深陷迷宫中的茫然失落相当于刺激反应。设计者很巧妙的在《完全自杀手册》和迷宫画之间建立了连接。久而久之,参与者在观看自杀视频时,就会本能的感受到迷宫带给他们的迷惘和精神压力,视频中的各种自杀情景和自杀知识便会趁虚而入,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形成消极暗示。至于达到什么程度会造成他们自杀我没法预测。但我可以断定一点,这个‘自杀游戏’的设计者是个精通应用心理学的专家。他把‘习得性无助’和‘条件反射’两项应用理论结合起来,设计出了一个心理控制模型。那些参与者,就像是实验室里的动物,在他的心理控制模型影响下,性情和人格都在无意识中发生了逆转,被一步步引向了自杀。”

丁潜解释完,有些疲倦的看着郭蓉蓉和钟开新,两个人惊得好半天没说出话。

“这也太,太难夸张了,你对这种假设有多大把握?”钟开新问。

“我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分析的,到底这种自杀模型有多大作用我也没有尝试过。”

“但我还是有个地方搞不懂。”郭蓉蓉插嘴,“这个游戏听上去一点儿都不好玩,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压力有什么意思?这些人何必要逼迫自己玩下去呢,如果是我,觉得心里不爽的时候,我肯定就退出了,为什么这些人还要坚持到最后?”

郭蓉蓉跳出了游戏本身,问了一个最简单直接的问题。

钟开新也说:“按照丁医生的解释,如果能让这些参与者坚持玩这种游戏,可能会产生效果。但是无助理论试验和条件反射试验的对象全是动物,它们本身就是被人约束和控制的,这是有前提的。但人就不一样,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意志。设计者或许可以设计出一个精妙的自杀模型,但是他没办法强迫这些人必须玩他的游戏啊……”

两个人的话让丁潜陷入深思。他们说到了点子上。

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用你的舌头舔你的胳膊肘,二,把你的想法装到别的脑袋里。

设计师似乎两件事全部都能做到。

这时候丁潜手机响了,他以为是蒋雨馨打来的,掏出来一看,是个陌生号码,接听后,听筒里里传来了一个十分严肃的男人声音——“我这里是平江公安局,我们正在调查一起刑事案件,怀疑你现在涉嫌非法洗钱活动,请你配合我们调查……”

丁潜直接把电话挂了。

这个点儿平江公安局哪还有上班的,刑警队长孙建洲只要手里没案子,肯定趴被窝里打呼噜呢。要说还是现在体制外的工作压力太大,连五险一金都难以保障,难怪连骗子都得加班。

他把手机揣回衣兜,无意中碰到了一个东西,猛地想起来,赵刚毅自杀前曾经交给自己一张银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