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戏王之王(1 / 2)

旧书大亨 镔铁 1651 字 19天前

林逸揩了揩鼻子,顺着那一缕书香,很快就在这堆旧书的下面找了一残破不全的线装书。

林逸诧异,不明白这本书怎么会有那么怪异的气息,于是就把它拍打几下,仔细观看。

这本书却是像之前那本线装书一样,也是木刻版本,不过在刻工方面却与之前那本有很大的差别。之前那本《柳氏家藏三元秘决》虽然属于精刻本,却是清朝晚期的版本,因为字迹方面带有很强烈的清朝时期常用的方体楷书,而这本书线装书却是典型的明刻本,无论是从纸张还是从字体都可以断定,应该是明朝中后期的作品。粗略地下了结论,林逸再去看这本书的内容,傻住了,里面竟然有“未央生”!

纵观中国古典名著,名字叫“未央生”的男主角能有几个?所以林逸立马就断定了这本书就是大名鼎鼎的《觉后禅》!

说起中国的*,很多人会想到《金瓶梅》,很容易忽略另外一本书,就是这本极品的《觉后禅》。另外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玉浦团》

去年上映的香港3d电影因为尺度过大没能进入内地市场,一些大陆旅游团甚至专门组织游客到香港去看。这部戏为什么有这么大魅力?翻翻历史就知道,这是一本曾被数次封禁的*。而其作者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李渔.

历数中国文化史上成千上万的文化巨人,谁可以称得上戏剧界的no.1有人说是关汉卿。不错,他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救风尘》等名作流传千古,享誉海内外。但他只是个剧作家,缺少演出实践;那么,唐明皇李隆基应该差不多吧?这位皇上在宫廷里排练节目,组织大型演出,把戏剧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被戏剧界奉为祖师爷。但他只是一个组织者、观赏者,缺少原创,几乎没有流传下可以称道的作品。

因此,真正的戏剧之王呼之欲出了,他就是明末清初大戏剧家---李渔。

关于李渔的出生,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据说他妈老生他不下来,就在床上乱叫,她叫一声,地板就塌一分,等到叫了几声,地板已经摇摇欲坠了。别人见状,只好去请风水先生,他老人家扳着手指一算,原来这地方阳气不旺。于是才把李渔搬到向阳的山岗之上,这样才把他生下来。因为这个缘故,他家里以为他是有些天才的,就管他叫谪凡。可是这岂是凡夫俗子所能叫得,李渔成年后,不动声色地把外号改作笠翁。他说,我宁愿钓鱼,也不愿成仙。其实他最后连鱼都钓不成。

除了这本“小黄书”外,李渔在当时创作的《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及《无声戏》、《十二楼》等作品,都曾畅销一时,可以说是那个时期大名鼎鼎的畅销书作家。

明朝于1644年灭亡,其时李渔三十三岁。他前半生属于明朝,后半生属于清朝。清朝前期留下过许多著名的文字狱案例。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们写什么都容易犯忌,只能写写风花雪月。可以说,李渔致力于通俗小说和戏剧,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原因,更有历史大背景的原因。

当然,真正让李渔名垂青史的,自然不是这些通俗文学,乃是其代表作《闲情偶寄》。该书是一部最早的戏曲论著。该书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而后面五部则涉及养生之道、园林建筑、花鸟虫鱼等。

李渔写完此书,曾送一位朋友指正。朋友对戏剧理论不感兴趣,翻了十来页便觉乏味。李渔写了一首诗回赠:“读书不得法,开卷意先阑。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此书最好玩的部分都在后面的章节,一般读者若从后面开始读起,就会读出其中的“甜”了。

在杭州生活期间,李渔成了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明朝末年,印刷业发达,很多书商靠翻刻各种典籍大发其财。李渔这样可以写当代人当代事的作家,自然更受欢迎。生活在末世的人们,喜欢读消愁解闷的书,以此获得心理寄托。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人们忙于创造,对这个还真兴趣不大。后人有评价说李渔的小说里歌颂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谴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学,具有一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其实哪有那么多意义?都是后人给他扣的大帽子而已。即使书中偶有微言大义,也不过是回避一下风险,更多的则是迎合读者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