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当大佬[系统]_266(2 / 2)

荀彧全部应下。

回朝后果真请得这些人为中正,为朝中官吏评级。

不出十日,朝中官吏全部评审完毕。

除了王允一脉,几乎没有人被贬谪,甚至还有半数官吏惊喜地发现自己升了官,被摆到更适合的位置上,纷纷激动不已。

至于朝中空缺的官职,则继续由乡中察举,由州郡中正评级,再送到中央朝廷。

这下,果然没有人再骂糜荏,反而纷纷赞美他的睿智。甚至连创出“九品中正制”的陈群,都被他们推上御史中丞之位。

陈群被吓了一大跳。

他才二十三岁,在乡中属于可以被“举孝廉”的年纪。而御史中丞乃是九卿之一的御史丞副手,官居四品。按照他的审核制度,根本不是他这个年纪的人能上去的。

他深知自己一旦接受,制度的公正性首先被毁,便辞而不受。最终在众人评级之下领七品主簿,入御史台。

至于糜荏麾下谋士与武将,皆因这些年来东征西战功劳,各自领取适合的官职。

此事尘埃落定,官吏们终于发现“九品中正制”的好处。

这一制度下,新入朝的官吏须得从九品开始做起,而后每三年考评一次,只要做出政绩,就可以不断向上升迁。若是考核不过,那便平调,抑或贬谪。

这样统一标准,公平公正,总比朝廷卖官鬻爵、抑或随手指派徒有其表之人上位强吧?!

一时之间,官吏喜笑颜开,纷纷拥护新政。

百官欣喜之际,唯独只剩王允独木难支。

他实在不甘心唾手已得的权势从手心溜走,依然悄然在四下寻觅盟友,一起对付糜荏。

思来想去,总算想到年少时以武力出名的吕布。

“吕中郎将,糜国师能铲除董卓恢复原职,完全仰仗于您。”王允恭维道,“现在他非但不认你的功劳,反而将你贬回都尉,这样的事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