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费思量的演习(1 / 2)

放牧大唐 手撕鲈鱼 1746 字 9天前

说起这武举人的比试,每四年才举办一届,因为武人的成长总是需要时间的,每次将这一代的高手一网打尽之后,总要有几年的功夫,才能让新一辈的高手成长起来,这和文人的培养,还是有些不同的。

要说科举考试还有拾人牙慧的嫌疑的话,这武举比试,可绝对是当今陛下李二的首创,虽然不乏有借鉴科举的意思,但有这个眼光和魄力,能把这武举人考试搞起来,完全可以看出李二的眼光和雄韬伟略了。

这样的武举人比试,和科举考试一样,都是李二出于让遗落的人才,能够尽为其所用的想法,将民间的那些文武人才,都收罗到自己麾下,当然其实也有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为自己手下的文武官员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意思。

他自己就是出自于天下有数的门阀之一,深知权力过于集中在各大世家大族手中的弊端,隋朝的二世而亡,其中就少不了有这样的因素,隋末的群雄逐鹿,更是差点成了各大世家展示自我的舞台。

所以真正的当上皇帝以后,李二一直都在不遗余力的,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不论是关陇贵族,还是山东士族,都是他需要限制的对象。

而提高民间人才的权力,无疑就是很好的一种平衡的手段。后来的马周,能够登上宰相的高位,背后也少不了有这方面的因素。

而刚刚执政的李二,上台的第一年,就提出了武举的政策,还在同年搞了文科的科举,等到两样都结束时,看到那长长的名单,他可没少感叹“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矣!”。

言语中对自己搞的这一手,不乏得意之情,当然也可见他对这事,是有多么的重视了。

石磊在这时候接手了武举现场的秩序维护工作,还有部分的准备工作,这肩上的担子可是不轻。

尤其是原本还算得力的副手,又被窦家故意给搞走了,这时候就很是考验石磊,这个中郎将的领导水平到底如何了,真的出点问题,被撸个干净都不是没可能。

虽然那样会比较轻松些,更符合石磊这个懒人的想法,可不就顺了那帮子,千方百计的给自己搞事的敌人们的意了吗。

况且这些家伙,到时候还不得可劲的落井下石,不把石家的东西,都给吃干抹净了,能轻易罢手吗。

所以打从石磊进入官场,尤其是以火箭般的速度,窜到了现在这个级别和职位以后,他就有点没有退路的意思了。前面被捧起的有多高,真的掉下去了,他摔的就有多狠。

哪怕只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还有那一票眼巴巴跟着自己,想要过上好日子的庄户们,石磊就许进不许退。只有一路向前,哪怕披荆斩棘,也要杀出一条血路来才行。

除非有一天,石磊有那个资本,可以主动的后退了为止。

这第二届的武举人比试,肯定要比贞观元年的那一次,规模来的还要宏大的多。

那时候天下初定,大家都才刚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对大唐还缺乏真正的向心力,对这个新出现的武举,更是没什么概念,未来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了。

而且以大唐这个信息传递速度,还有大家赶路的速度,那些真正的高手们收到信,下定决心想要来长安参加比试的时候,说不定就已经发现日子早就过了。得,干脆继续在山旮旯里窝着吧。

到了现在就大不一样了,这第一届比武的状元苏定方,如今已经身居中郎将的高位。其他那些有过上佳表现的,发展的也都不错,甚至不会比很多世家子弟的晋升速度稍慢了。

有这些榜样在,大家就明白这武举比试,确实是很好的进身之阶。甚至对很多没背景,没人脉的普通人家子弟来说,都可以算得上是终南捷径了。

尤其是在石磊的提议下,在这一届的武举人比试之中有上佳表现的,都能得到一个“天子亲军”的称号,也就是说都是皇帝李二的亲信手下,甚至要经过李二的亲自训话,差不多以他的学生自居的,这就更是让那些有着“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志向的人们向往了。

而且经过这几年的酝酿和传播,如今武举的名声已经打了出去,这和第一届时匆匆上马的概况,自然又大有不同。

能收到和该收到信的,基本都已经得到信了,报名参加比试的人,简直不要太多,和第一届时的场面,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再加上李二还专门要求,各个地方的军队,也要提供有水平的手下军士前来参赛,省的有被压在当地郁郁不得志的军中好手。

综合了这么多有利的因素,所以可以预见的,这一届的比试,规模扩大的绝对不是一点半点,石磊的压力真不是一般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