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赋闲衙门又新起(1 / 2)

推棺 离人望左岸 1793 字 10天前

李秘回到吏舍之后,发现秋冬丫头果真从项穆老爷子那里换折了现银回来,三四个书童帮忙着才抬了回来,李秘也不清楚是多少,问了才知道竟然是一千多两!

李秘对银钱也没甚么概念,可一下子见得如此多白花花银两,也是满心震撼,心说这些官员是真的是钱财如粪土,还是说项穆借着兑换的机会,给李秘散财?

毕竟是这么多银子,李秘也不好意思拿,便来到了项穆府,老爷子也不隐瞒,说是那些贺礼里头,王弘诲和张孙绳的字画便价值千两了,今次非但没有给李秘散财,反倒是占了李秘的便宜。

这老儿还厚着脸皮说李秘眼下职位卑微,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么多银两放在身边不安全,倒不如存在他那里的好,李秘也是哭笑不得。

不过老爷子这么做,是真没把李秘当成外人,李秘也没多说甚么,与他玩耍了一阵,又找姜太一父子说了一会儿话。

也亏得李秘去找姜家父子,这才听了个好消息,姜壁今番跟着宋知微查明了卢武泰的死因,虽说大部分都是李秘的功劳,但他们也有苦劳。

吏部铨职之时,会考量进去,到时候姜壁极有可能会官复原职,如此一来,他更有底气去调查周瑜的事情了!

李秘也并不知道,史料记载,这个姜壁往后是要做到大理寺丞的,眼下罢黜也不过一时窘迫,迟早是要东山再起的,不过李秘却把他东山再起的时间,推早了很多年!

姜家父子也知道多得李秘襄助,不过大家也都是老熟识了,客套话也不去说,李秘便赶了回去,第二日便到县衙领了差事,到新衙门报到去了。

这新衙门在苏州城齐门外的陆墓村,后世已经改称为陆慕了。

巡检司衙门并不大,巡检官职古来有之,始于五代,盛于两宋,巡检司的主要菏泽是追缉捕盗,维护地方治安,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民事纠纷,京师、沿海以及蛮夷地区都有,一些个重镇和关卡处渡口等地,也都会设置。

大明朝的巡检司成百千,许多州县不仅设有巡检司,而且已经制度化和规范化,虽然受到当地州县管辖,但却能够统领一定数量的弓兵。

这些弓兵也叫弓手,可不是弓箭兵,而是从当地平民之挑选佥点出来的,有点衙役的意思。

他们主要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或者辖区内的陌生人,打击走私,几步盗贼。

这也是为何吴惟忠没有让李秘进入理刑馆,而是当巡检的原因之一了。

因为巡检虽然归地方官府管辖,但他却拥有一定的军事权限,具有军事武装的性质,所以巡检司到底属于行政单位,还是地方性军事机构,也不好定义,但大多数官员其实更愿意将之划分到军事机构这边来。

因为明朝的巡检司,曾经有不少巡检立下过战功,如地方叛乱之类的事情,巡检能够参与招抚和平叛等军事行动。

而巡检司通常设置在一些要津之地,又诸如云贵两广乃至于两湖等地,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巡检司通常都是深入到这些少数民族的村寨之,既负责管理这些少数民族,又能够防备他们生出不臣之心来。

另外要提出的是,巡检司虽然有追捕盗贼,捉拿人犯的职责,但却不能插手刑讼,也是说,可以抓人,但不能打官司。

这巡检司衙门并不大,也三进院落,门前立着两个石鼓,左右是两个石狮子,阶梯月台红色廊柱,进去之后便是衙署,后头则是签押房,在往里便是书手们的吏舍。

苏州府吴县陆墓巡检司的设立,并非因为此地是关口,而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大墓。

这陆墓也是因此而得名,据说这大墓乃是唐时大官陆宣公陆贽的,又有人说是梁代陆黄门陆云公的,也有说陆墓的百姓都是陆姓,这大墓是陆家的祖坟,总之是众说纷纭。

因为不是甚么要塞关卡,周遭又都是陆姓宗族以及其他一些散居的百姓,知根知底的,又靠近苏州城,日子过得安稳,巡检司也没几个人。

李秘到衙门之时,便只剩下一个三十几岁的书手,在签押房里头读书练字,其他人则不见踪影。

李秘乃是此处巡检,也是他们的头人,表明身份之后,那书手也赶忙起来行礼。

这位名唤陆青云的年书生,屡考不第,便在这巡检司衙门当了书吏,一边当差,一边温书。

陆青云是本土本地的陆姓人,对巡检司里的弓手也很是照顾,便一个人在衙门里看家,弓手们便各回各家忙活生计去了。

这巡检司的主官已经空缺很长时间了,一直由陆青云来管理,此时见得李秘过来,难免心有戚戚。

不过李秘今次来只是为了补个差事,大部分时间用来研读兵书,已经修炼武艺,本来是个绿豆芝麻的巡检,李秘为人又亲和,甚么新官任三把火也免了。

见得陆青云战战兢兢,李秘反过来宽慰他,只说让弓手们明日过来点卯,好让李秘认识认识这些人,也够了。

陆青云也是惶恐,没到午,便将人手全都召集了起来,李秘一看,这些弓手都是泥腿子,虽然巡检司里有一些破烂武器,但他们连如何佩戴都不懂,只怕平日里也没怎么训练。

这些人一来要忙于生计,而来又要应付官府的苦役摊派,日子也着实不易,李秘好生安慰了几句,让他们每日来点卯,明面的功夫还是要做足,免得头查下来不好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