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发现油田带来的副作用(1 / 2)

如果日本人真的开始疯狂的在东北找油,刘浪真心的在中国西南祝福他们,鬼子们,好好找吧!别想其他办法了。。。。。。

那是因为,曾经的时空中,日本人虽然在中国没有找到原生态石油,但他们依旧从中国东北硕取走了不少的“石油”,不过不是原生态石油,而是“人造石油”。

东北的铁矿石、煤炭资源极其丰富。位于抚顺的露天煤矿拥有斜度30度左右、厚度达300米的优质煤层,煤层上覆盖着厚度大约200米的油页岩层。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抚顺煤矿调查时发现,从高处滚落下来的油页岩石块,有时在落下的过程中就因摩擦而燃起了大火,从而日本人推测其中含有大量的油质。

1921年初,满铁中央实验所开始研究抚顺煤矿油页岩的开发。1929年12月,抚顺页岩油加工厂落成,以日产4000吨的规模开工了,随即被列为日本的“国防工业”。

到1937年全面战争开始后,日本开始大量储油,由于中国东北发现了油页岩矿,煤炭资源丰富,日本人造石油计划的半数工厂设在中国东北。

但当日本投入大规模加工后,发现原先的提纯法不仅影响了石油的品质,也根本无法供军舰使用。最后,抚顺油页岩厂负责人长谷川清二引咎自杀。

于是,日本转向了“有成功先例”的煤炭液化。

合成石油哪家强?答案是第三帝国。

1933年纳粹上台以后,在解决战争机器的动力问题时采取开发液化煤炭生产“合成石油”。希特勒对化学家们说过:“现在离开石油的经济是不能想象的,对于要求独立的德意志来说,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把液化煤炭计划进行下去。”

1939年9月,第三帝国开始进攻波兰的时候,合成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日产7.2万桶,占到了第三帝国全国石油供给量的46%。大战刚刚开始的时候,第三帝国军势如破竹。

看到第三帝国在合成石油方面成功所带来的有利局面,日本自然坚定了开发人造石油的决心。但是,第三帝国把这项技术视为国防工业机密,不肯外泄给日本。一无所获的日本人只得自己钻研。

到了1939年7月,日本煤炭液化作业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煤液化油。不过只装满了3个玻璃瓶,其中一瓶献给了皇宫,另一瓶送给伊势神宫,第三瓶赠给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轻臼小学校。

日本人曾雄心勃勃地致力于生产人造石油,然而到1943年产量为100万桶,仅为原定当年生产1400万桶的8%。由于一半以上的产量来自中国东北,1944年末和1945年,日本近海航道被水雷封锁而无法将那些人造石油运回本土。

这项工程耗尽了大量的资源、人力,以至于满铁调查部后来起草了一份措辞非常严厉的报告,警告说日本的能源前景并不光明,人造石油工业“也不是到了日本需要大量石油之日,只要一抓,仓促之间就能生产出几百万吨的程度”。

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即使抚顺油页岩和人造石油工业全部发动,一年的石油产量也不会超过10万吨。加上本土和北桦太的石油产量,估计日本的石油生产能力最高可以达到每年67万吨。日本海军在1931年做过保守的预测,推断此后5年内,日本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最低可以压到每年250万吨;即使这样,日本每年还有183万吨的巨大缺口,需要通过从国外获得石油来弥补。要不然日本海军也不会以英美为假想敌,为了石油,他们的目光已经投到了东南亚。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的“人造石油计划”始终没有大的起色,最后不得不宣布计划破产。因此,日本的局势更加紧张。为了获得石油,它必须开拓新的渠道。

但饶是如此,日本二十年间,从抚顺油页岩而共获取人造石油210万吨,其中很大部分都成为了轻质汽油,成为了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帮凶。

如果能借助着中国内陆可以有油田的这一契机,让日本高层放弃继续大力发展人造油事业,减少对东北资源的掠夺,这也是刘浪乐于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