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团军士们在战壕中丢手榴弹,那是严格按照刘团座根据未来红色部队训练手册上的技术动作:先用右手按逆时针方向拧下弹盖,用食指捅破防潮纸,直接将拉火环套在小指的根部,将手榴弹交右手按要领(四指卷握木柄,小指弯曲在木柄末端)握好,尔后起立面向投掷方向站好,当听到第一声“投”的口令后,右脚后退一步,转体侧向后慢慢引弹,按要领将弹投出并迅速下蹲隐蔽,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投掷动作。
整个投掷要领可归纳为三个字:即“一紧、二慢、三快”,“紧”就是握弹要紧;“慢”就是引弹要慢;“快”就是下蹲隐蔽要快。所以,为什么说独立团军士们投掷手榴弹时给人的感觉很专业,那就是因为他们从旋开盖子到掷出手榴弹再到蹲身继续握起第二颗手榴弹,所有技术动作都是整齐划一。
一次十颗手雷的炸点也将他们面前的阵地基本覆盖,也能达到用手榴弹的火力压制敌人的良好效果。
但十名新来的教官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早早的就将手榴弹后盖拧开放到自己脚边,听到一声令下之后,手指一拉手榴弹开始冒青烟之际就借着一个前扑之力将手榴弹投了出去,根本不看炸点,迅速蹲身再如法炮制下一颗,足足比独立团军士们快了一倍的时间。
虽然没有什么统一的转体侧向扭腰等姿势,看着也没独立团军士们那么统一协调,但他们的战果却是不差分毫。
而且,他们这种压根不让手榴弹在手中停留的方式很符合40米距离的定位,这种长柄手榴弹的引信时间是四秒,40米左右的距离也差不多是手榴弹在空中飞行的极限,刚好落地就爆炸,根本不会留给敌人任何反应的时间。反观独立团军士们因为技术动作稍显复杂,手榴弹在手中往往会停留超过半秒,所以他们的手榴弹倒是有不少是飞到目的地的半空中爆炸的。
当然了,这是因为刘浪加大了难度把投掷距离增加了,一般来说,手榴弹的攻击距离时30米以内,如果是二十米或十几米的短距离打击敌人时,一般有经验的战士都会在手中停留个一两秒再扔出去,手榴弹落到目标物附近时,最多还有一两秒的延迟时间。
至于说手榴弹会不会被敌人捡了丢回来,除了极个别狗急跳墙的例子,没人傻到会去捡正在冒烟的手榴弹的,最大的可能是刚握着手榴弹,就爆炸了。遇见手榴弹还未爆炸的时候,最佳的做法就是就地卧倒,避免被手榴弹的弹片杀伤。
而他们投掷速度更快的秘诀,则是一开始就将手榴弹后盖旋开,那是在训练中绝不被允许的。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实战中,而且是战斗最危急的时刻。
不过,看看红色教官们习以为常的表情,刘浪也只能苦笑。他们,恐怕已经习惯这么做了,这数年以来,他们,都在实战,根本就不用训练。
刘浪这会儿算是信了一个数据,整个全面战争中,国军是每打出74发子弹左右丢出一颗手榴弹,而红色部队,则是平均每打出五发子弹就会投出一颗手榴弹。手榴弹,才是他们最常用的攻守装备。
曾经的时空中著名的百团大战有个数据,消灭日伪军约两万人,消耗子弹7万余发,炮弹1.9万发,手榴弹1.3万枚。光是想想在近战中,手榴弹像雨点一般落下的情景,刘团座也忍不住替那帮倒霉蛋头皮发麻。在那样密集的爆炸中,身手再好,恐怕也只能靠老天才保佑才能活命的吧!
窥豹可见一斑,很显然,对日战争中手榴弹做为红色部队的攻守利器一来是因为红色部队有这样的传统,那手榴弹投的,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二来,实在是子弹不好造,手榴弹好造。
弄点儿炸药,做好铁壳弹体插上引信再来个木头手柄,一颗命中目标就至少能将两名敌军送上西天的手榴弹简直是最好的杀人利器。
很显然,投掷手榴弹这一环节是新科教官们毫无悬念的赢得了胜利,准度差不太多的情况下,时间越短投掷的手榴弹越多,造成的杀伤就会越大。如果这十位互相做为对手用手榴弹攻击的话,恐怕活下来多一点儿的还得是红色教官们。
这些不知道经过多少实战并已经将投掷手榴弹融进自己骨髓的红色战士们用近乎碾压的差距告诉了刘团座和他手下的兵们一个道理:姿势不重要,力量也不重要,甚至准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用最短时间将敌人打退,否则,还没等你投完你手里的手榴弹,敌人就冲上来了。
被实战锻炼出来的千锤百炼的投弹本能,在这一刻终于完全战胜了训练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