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里乱七八糟的事,张扬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虽然如今他麾下的情报系统绝对算得上完善,但这同样也就意味信息十分的驳杂,只有少数重要
的信息才能汇聚在张扬的案头上。
而且张扬也对关羽的风流史不感什么兴趣,若是刘备和吕布打起来了他可能还有点想法,只不过现在嘛,还差那么点火候。
在他看来,除了他自己之外,割据天下的那些诸侯们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要不是他们搞得天下大乱,一地鸡毛,说不定他重生之后还能混在官军之中,
按部就班的弄个小官当当,过安生日子也好,当个东汉的冠军侯也不错,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五胡之乱了。
现在倒好,为了活下去,死在他手里的人数也数不清,一天到晚也没一刻清闲,总而言之,就是和他想象当中的生活差距有些大。
所以说,在张扬的眼中,所谓的天下诸侯也就那么回事,随他们折腾去吧,最好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死绝,最后由他安安稳稳地接收天下,挺好。
反正他没什么心情来关心这些破事,自己脑袋上还堆着数也数不清的事,哪有闲功夫来操心别人?
吴用远在关中,钟繇之类的还没摸清他的习惯,不敢随意开口,时常找他麻烦的,说来说去也就刘伯温和田丰两个人而已。
王氏算是稳住了,但若要说整个并州稳如泰山,却还没到那个时候。
让刘伯温和田丰都很头痛的还是如何平衡并州的各个世家门阀,让他们能全心全意为张扬效力的事。
归根结底,简单概括一下的话,那就是官制。
往好听了说,就是选贤任能,往不好听了说,就是分蛋糕,怎么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
实际上,自从张扬入住并州开始,他就已经有心想要重新制定一下官制。
原因也很价单,他需要给属下的官员们弄出一个通畅的升迁渠道来,不能像现在一般,由他一言决定,这就有些不太正规了,也容易让手下的官员们心
里没数,容易把心思放在讨好他身上。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总得让官员们看到上升的希望,他们才会用心办事,否则的话,一辈子呆在一个位置上,谁又有心劲办事呢?
在张扬看来,只要官员们的心安稳了,自然会把心放在实事上,那治下的百姓自然也就安稳了。
这话虽然不怎么好听,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实情,否则哪怕他修订出再好的律法,官员们不认真执行又有什么用?
而用他那并不算卓越的眼光来看,如果官员们都朝不保夕,那谁又顾得上百姓呢?
其实不管是官制还是律法,张扬所做的这一切,目的无非是让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能尽快恢复良好的秩序。
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治下应该是文武分家的,文就是文,武就是武,用武将来担任一地太守的事,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而且在他的心里,没什么比
这个更为重要的了。
这和他领兵征战其实是一个道理,虽然他在官场上还比较稚嫩,但最起码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作为一地之主,如果张扬思路清晰,那么聚集在他身边的人,也就绝对不会迷失方向。
像刘伯温和田丰两人在跟张扬几次商谈之后,就渐渐明白了他的想法。心中也颇为欣慰,最起码,他们这位主公想要的是一个稳固的属地,而并不是要
穷兵黩武,这和他们心中所想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他们心中最怕的还是张扬一直在军中,信奉武力至上,一旦手握大权,便会没日没夜的整军括战,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先做过一场再说。
如果那样的话,,刘伯温这种召唤出来的还不好说,田丰、钟繇这种本土良禽没准就要另栖他枝了。
而从河套到晋阳,一路走过来,在他们的眼中,张扬这一路上的表现绝对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虽然张扬的心里还是有以武力至上的想法,但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治政上,他都算得上不温不火,颇有一股子大家的风范和气度。
不管是在乐平还是在晋阳,张扬都难得没有大开杀戒,后来更是不遗余力地安置关中移民,提出以工代赈的办法,更是率先安稳住了太原王氏,张扬总
是在想法设法的让治下百姓填饱肚子,再言其他。
什么是章法?这就是章法。
这就是传说中的雄主气象,在这个时候,刘伯温和田丰两人心中都不免有了这种想法。
一次次大战的胜利,确实让他们的心中颇为振奋,但他们所看重的,还是和军中的将军有很多不同之处。
三个人凑在一起,随意谈了谈,便谈到了很晚。
张扬一直颇有耐心地和他们说着话,他自己没什么独到的见解,但是刘伯温和田丰提出的建议在他看来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在他的心里,选官最好的方法肯定是起于隋唐的科举制,比起大汉的察举制和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来说,科举制无疑要先进不少,毕竟从隋唐开始,
一直到清朝,能使用一千多年的办法岂能是泛泛之谈?更何况,哪怕到了现代,科举制这一套也还是有着它的市场。
但是,现在谈这事却有些为时过早,他的地盘还不够大,人才也不够多,与其搞出一个科举制不伦不类的选官,还不如老老实实地沿用察举的制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