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1 / 2)

桃花扇

从雨花台踏青回来,进聚宝门往东信步走着,等望见了武定桥,侯方域心中一动,记起前天听人说道,“旧院”的李香君,清丽绝俗,色艺双绝,倒不妨去见识一番。

念头刚刚转定,人已到了贡院门前。由此过武定桥,便是“旧院”——洪武年间,官妓所聚的富乐院——那沿着秦淮的一带河房,是天下艳称的温柔乡。作为“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文采风流,冠绝一时,自然是这个温柔乡中的常客。已归钱牧斋绛云楼的柳如是,隐入冒辟疆水绘园的董小宛,正在打算嫁龚芝麓的顾横波,善画兰花、与吴梅村有一段情的卞玉京,蒙古人琵琶顿老的孙女儿顿文,多才多艺的沙才、沙微姐妹和马娇、马微姐妹,没有一个不相熟的,但就是不曾见过李香君,当然也不知道她的香巢筑在何处,只好破工夫去寻访了。

走上桥头,忽然听得后面来人招呼,转脸来看,是个六十多岁的麻面老者。侯方域十分高兴,遇着了这个人,便不愁访不着李香君。

这个人叫柳敬亭,善于说书。今古兴亡之理,里巷琐屑之微,到了他嘴里,无不头头是道,能令人悲、能令人喜,更能令人忘倦,所以凭一块醒木,为公侯将相家的上客,也是旧巷中有名的清客。

“敬亭,正要你与我做伴!”侯方域问道,“可得闲吗?”

“正因吃得‘咸’了,待到相熟的人家,讨杯茶吃。”

侯方域笑道:“不必吃茶!访着了一个人,我请你吃酒。”

“好啊!要访哪个?”

“有个李香君,住在何处?”

“原来是香姐。侯相公与陈相公至契,难道不曾见过?”

“你是说定生?”定生是宜兴陈贞慧的别号,与桐城方密之、如皋冒辟疆及侯方域并称为“四公子”。陈贞慧的年纪最长,无形中成了他们四个人当中的领袖。侯方域又问:“难道是定生的新欢?”

“陈相公不是香姐的新欢,是她娘的旧欢。”

“这话说得我又糊涂了。”

“极明白的一笔账,我算来与你听。”柳敬亭说,“香姐的假母是李贞丽,李贞丽不是陈相公的老相好吗?”

侯方域大笑:“原来‘她娘的’三字如此用法。不错,不错,是香君‘她娘的旧欢’。只是与定生去访过贞娘几次,从不曾见有这个香姐。”

“那是香姐年纪还小,尚未‘梳拢’,不见外客的缘故。”说到这里,柳敬亭突然问道,“侯相公今年尊庚?”

“二十七。”

柳敬亭皮里阳秋笑了一下,拉着侯方域下桥走入旧院。曲折的深巷中,不断传来悠扬的弦管声和卖花声。到巷底声音静处,最末一家,黑漆双门的雪亮铜环上,插一枝带露的柳枝。侯方域认得,这就是李贞丽的家了。

于是柳敬亭伸手拍一拍门环,门里响起一头小狗的吠声,接着有人问道:“哪个?”

“常来走动的老柳,陪着贵客来耍。”

“贞娘、香姐都不在家。”

“哪里去了?”

“在卞姨娘家做‘盒子会’。”

“啊!”柳敬亭把额角一拍,“正是!我倒忘了,今日清明,自然有盒子会。”

侯方域还不懂这个名目,接口问道:“如何叫‘盒子会’?”

盒子会是结成手帕姐妹的旧院名妓,每逢佳节,庆贺行乐的聚会。就像男人的“壶碟会”一般,每人携一个漆盒,里面盛的是食品,以新奇为贵。会中除了饮酒尝新,还要互斗技艺,急管繁弦,笙歌彻夜。

“这好有趣呀!”听了柳敬亭的解释,侯方域兴致勃勃地问道,“可许我入会吗?”

“不许,不许!”柳敬亭摇着手说,“最怕子弟闯席胡闹,连楼门都是锁住的,只许在楼下看热闹。”

听得这样说,侯方域不免失望。看这光景,今天要会李香君的面是不容易了。

“侯相公,你要会香姐也还有法子。”柳敬亭又说,“说实在话,这盒子会也无非要惹得人心痒。到了暖翠楼下,山人自有道理。”

暖翠楼是卞玉京的香闺,在大功坊底,正对着魏国公府。远远就听得笙簧并奏,楼下挤满了看热闹的闲人。等他们走近了,好些人纷纷招呼“柳老”,让出一条路来,容他们挤了进去。侯方域站在天井里抬头望去,只见竹帘高卷,宫灯微动,窗子里无数珠翠满头的丽影,看得人眼花缭乱,却不知哪个是李香君。

楼中这时又换了乐器,是琵琶与筝合奏的《百鸟朝凤》,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加上叮当的云锣,极其热闹。忽然间,众音皆寂,一缕箫声悠然而起,婉转而清越,意象中,仿佛云间双凤,联翩而降。侯方域鼓足了劲,却憋着一口气,只等箫声一歇,便要喝彩。

“慢慢,慢慢!”柳敬亭拉着他的手说,“侯相公,你要会香姐,须备下‘打采’之物。”

“什么叫‘打采’?”

“见了香姐,须有投赠。把样什么玩物,抛上楼头,就叫打采。投桃报李,看她抛下什么来,便知有意无意了。”

“有趣!”侯方域想了想,从一柄折扇上,解下南海檀香所雕成的一个扇坠,问道,“就用此物打采如何?”

“最妙不过。香姐娇小,恰如扇坠。”

等楼头箫声一歇,随之响起一片娇笑,也有语声,辨得出是品评技艺,推箫为第一。然后侯方域听得做主人的卞玉京在说:“香姐,你满饮一杯!”

这不用说,是李香君夺得了魁首。侯方域顿时脸上飞金,比在“复社”会文压倒全场还要得意。

就在这时,听得柳敬亭仰起头一声断喝:“打采了!”

这一声犹如他说书说到张飞在当阳道上大吼一般,把侯方域吓一大跳。楼头挂着的宫灯,似乎都被震得摇晃。窗子里扑出来一群脸色大变的丽人,最前面的一个面如满月,已近中年,是马湘兰一辈的郑妥娘,伸出一只白皙丰腴的手拍拍胸骂道:“我道是哪个?原来是骚麻子老柳!”

“我道是哪个,原来是骚狐狸老妥!要偷汉子,不妥,不妥!”柳敬亭顺口奉敬了这一句,随又闪身子,指着侯方域说道,“侯相公要打采了!没有你们的事,把吹箫引凤的那位天仙请出来。”

于是扑在楼窗口的那些名妓,有的向侯方域含笑招手,有的退了回去,旋即簇拥着肤色如玉、瞳神如漆、娇羞不胜的李香君重又出现。

怪不得还不曾“梳拢”,侯方域看她才十六七岁,春花初发,艳如芍药,一时看得傻了,竟忘了该干什么。

“侯相公!”柳敬亭笑道,“还不打采?当心别人捷足先登!”

于是侯方域将那枚檀香扇坠,看准了往上一抛,使的劲道,刚够分寸,不徐不疾地升起在香君面前。她轻舒一臂,轻巧巧地捞在手里,看着侯方域,嫣然一笑,示意致谢。楼下闲人,齐声喝彩,并都凝视着香君,要看她抛下什么来。

香君先把玩着那枚扇坠。整块檀香雕出一双麒麟,手工极精。她看一看、闻一闻,旁若无人。卞玉京性子急,催着她说:“香姐,人家‘痴汉等老婆’似的,伸长了脖子在望呢!”

“什么‘痴汉等老婆’?”香君嗔道,“‘皇帝不急,急煞太监’,不如你抛下东西去。”

“休斗嘴了!”贞丽也催香君,“你把果子回了侯相公,我还有话说。”

香君这才不作声,从丫头手里取过一方冰绡汗巾,裹一串殷红的樱桃,轻轻往栏杆外一丢。侯方域双手接住,打开一看,诧异地说:“好奇怪,如今竟有樱桃了!”说着拈了一颗放在嘴里。

柳敬亭刚要开口,只听楼上有人在喊:“老柳!”仰头望时,贞丽含笑招呼:“今日‘盒子会’,不得闲。明日午后,陪了侯相公来吃茶。”

“他吃茶,我呢?”

“你么!”李贞丽屈两指作势,“请你吃栗爆。”

说完,笑着走了进去。香君也是翩然回身,却又转过脸来,很快地看了侯方域一眼,才如惊鸿般消失在他的眼前。

金陵有个极不堪的地名——裤子裆,住着一个极不堪的人——阮大铖。

他是上江怀宁人,以依附魏忠贤起家,拜在门下做义子。魏忠贤一垮下来,朝廷大办阉党,阮大铖在逆案中列为第五等,“徒刑三年”,但得“赎罪为民”。好在宦囊甚丰,闲住在家,起了一座大宅,养了绝好的一个戏班子,写了四部《石巢传奇》,亲自教导家伶搬演,行头“砌末”,无不讲究。在别人看他是享了十几年的“清福”,而在他自己,则以为伏处林下,抑郁无聊。

流寇一起,逼近皖江,阮大铖带着他的戏班子,避到金陵,在裤子裆大起园林,作南都的寓公。这时他已帮他的同年,贵阳籍的马士英,当上了凤阳总督。他自己在金陵做“复起”的准备——两样手段,一是谈兵说剑,希望有人举荐他为“边才”,能够出任“三边”的督抚;再是笼络名流,特别是与阉党势不两立的“东林”后人,为他疏通奔走的是马士英的亲戚杨文骢,他的为人在邪正之间,以豪侠自喜,喜欢推奖名士,所以“四公子”跟他都有交情。

杨文骢是旧院的常客,无日不到,从帮闲的篾片那里,打听到侯方域看中了李香君,灵机一动,去向阮大铖献上一计。

“圆翁!”阮大铖字圆海,杨文骢这样叫他,“你不必再烦恼了!我替你想得一个法子。”

“好极了!请教。”

“跟圆翁作对的人虽多,都听两个人的指挥,一个是公子班头的宜兴陈定生,一个是秀才领袖的贵池吴次尾,若得两将罢兵,自然千军解甲。”

“这——”阮大铖有些失望,“这法子我也知道,就不知如何能教两将罢兵?”

“如今有个机缘,归德侯朝宗来了。他跟陈、吴是文酒至好,言无不听。圆翁若在此人身上做个大大的人情,托他缓颊,自可使两将罢兵。”杨文骢又说:“侯生物色了一位平康佳丽,是陈定生的相好李贞丽的养女,芳名香君,生得娇小如香扇坠。侯生有意‘梳拢’,不如就由圆翁斥资,替他料理了此事。”

阮大铖大喜,一脸络腮胡炸得如刺猬一般。他跟侯方域的父亲侯恂是同榜,所以这样答道:“侯朝宗原是敝年侄,应该替他料理。却不知费用几何?”

“妆奁酒席,也不过两百余金。”

“这样吧!”阮大铖说,“我派人送三百两银子到府上,任凭区处,种种拜托。”

娼家亦有处子,破瓜之年,初次接客,名为“梳拢”,亦称“上头”。就同嫁娶那样,一般也要挑吉日,备妆奁,排筵席,只是客人不过旧院姐妹及串戏唱曲、弹词说书的清客。

侯方域做了个现成的“新官人”,在珠围翠绕和细吹细打的清音十番中,与“新娘子”一起被送入“洞房”。门掩人静,在龙凤双辉的喜烛照耀之下,凝视着肤如玉色,眉目如画,而开了脸格外显得艳丽的李香君,侯方域只是憨笑。

“得意什么?”香君一面卸妆,一面斜睇着说,“想来有了好诗?”

“定情诗是一定要作的。”侯方域忽然发现,“这里有首题壁的诗,我来看看,是哪位的手笔。”

香君听这一说,便起身持烛,照向东墙。粉壁上左面画的是一丛兰花,数块诡石,题款为“贵阳龙友”,正是杨文骢的兴到之作。右面龙蛇飞舞地写着一首七绝,作者也是一时名士,无日不到旧院的余淡心。

“‘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妙!”侯方域笑道,“把你的娇小玲珑,形容绝了。”接着又念:“‘何缘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真想不到,”他得意地说,“楚襄王竟会是我!”

香君不响,放下烛台,开了紫檀嵌螺钿的大橱,取出一柄白绢团扇,放在靠窗的书桌上,然后注水磨墨,取一支牙管的鼠毫笔搁在砚池上,举袖拂一拂椅子,退到一旁。

侯方域自然会意,坐了下来,凝神稍想一想,提笔题扇: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写完题款:“癸未三月既望,归德侯方域书于香君闺中,聊供清玩。”

“辛夷可就是望春花?”香君问。

“不错。”

“一枝初放,占尽春先,怎的就不及桃李?”

“你自己细玩去吧!”侯方域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着,顺手将她一拉,揽着她的腰笑道:“‘楚腰一捻’,真个‘怀中婀娜’。”

“你看!”香君指着簇新的箱笼衣物说,“我看杨老爷虽是马总督的至亲,如今因为江宁知县任上出了纰漏,解职听勘,客边也拮据得很,如何有钱来备办这些东西送我?实在受之有愧——相公,你是怎么个想法?”

“我觉得受之无名。”

“原来你也是这么想!”香君极欣慰地说,“既然如此,相公,明天你何妨问他个明白,好作图报。”

“说得有理。”侯方域深深点头,“明天他必来相贺,我当面问他。”

“侯兄一定要问,我只好实说了。”杨文骢说道,“这些妆奁酒席,约费二百余金,都出于怀宁之手。”

“怀宁?”侯方域思索着,实在想不起有这么一个人,“哪个怀宁?”

“不就是阮光禄吗?”

原来是崇祯初年,营谋复起,做了光禄寺卿,旋即被列名逆案的阮大铖!侯方域诧异地问:“他为何如此周旋?”

“无非慕名结纳之意。”

“这——”侯方域大摇其头,“阮圆老与家父同年,照规矩我该尊称他一声年伯。只是为人可鄙,素无往来,他为什么如此用情,令人不解。”

“其间有一段苦衷,要请足下鉴谅。”

杨文骢放出同情冤屈的神态,为阮大铖解释,说他原是“东林”巨头赵南星的门下,后来结交魏忠贤,用意在救护东林党人。其间苦心孤诣,暗中保全甚多。不料魏党一败,东林不念他的调护之功,反而跟他势如水火。近来东林后人所组的“复社”,更是处处跟他为难,几乎让他无法在金陵立足。故交虽多,因为他形迹可疑,亦没有人敢替他出面分辩。因此,他每天向天大哭,说是:“同类相残,伤心惨目。非河南侯公子,不能救我!”

“侯兄,”杨文骢又说,“你是任侠的古道君子,阮圆老认为你不同流俗,一定肯从井救人,所以托我谆谆结交。言尽于此,不敢再多说了。”

侯方域受了“从井救人”这句话的迷惑,激起不甚分明的侠义之气,慨然答道:“阮圆老穷途末路,情辞迫切,也可怜得很!就算他真是阉党,既然悔过来归,亦不可绝之太甚,阻人向善之心。我知道定生、次尾最饶不过他,此两君都是我的至好,等我来劝他们!”

不想他答应得这等爽快,杨文骢大喜,兜头长揖:“侯兄真正是侠义君子——”

一句话不曾说完,飞出来一样明晃晃、黑乎乎的物件,正砸在杨文骢腰上,接着是砰然巨响,一具簇新的乌木嵌银丝的西洋玻璃镜箱,摔坏在地上。

杨文骢被砸得晕头转向,揉着腰抬头去看,只见门边站着香君,粉脸通红,一双漆黑的眼珠,瞪得好大,是凛然不可犯的神色。

“咦!香君,”侯方域既惊且怒,“你生谁的气?当着杨老爷这等无礼!”

“生你的气!”香君高声答道,“什么侠义君子?我看你是势利乡愿!你可怜魏忠贤的干儿,谁来可怜‘东村孤儿’?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你如何倒没见识?莫非你以为受了他的好处,就不能不徇私废公?你可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眼里!”

说着,香君拔下头上玉钗,卸去腕间翠镯,都狠狠摔在地上,接着又飞快地去解身上那件月白缎子绣百蝶夹袄的钮子。

“怎的,怎的!”李贞丽气急败坏地赶了出来,“好好的东西,摔得满地!”

“哪个要魏忠贤干儿血腥钱买的臭东西!”脸色煞白的香君,终于把那件夹袄脱了下来,往杨文骢那里抛了过去。

杨文骢尴尬万分,李贞丽大惑不解,而侯方域却是哈哈大笑,“想不到香君是这等见识,我倒不如。真是我侯生的畏友。”说到这里,转过脸来平静地看着杨文骢,“老兄休怪我,这是你亲眼看见的。我不能为女子所笑!”

“唉!”杨文骢还想极力挽回,摆出夷然不以为忤的神色,“香君的气性,也忒强烈了些。”

“如今少的,正是刚烈之气。闲话少说,这些箱笼衣饰,原是阮家之物,请老兄带了回去;酒席之费,等少顷算了账,即行奉还。”

杨文骢呆了半晌,重重地顿足叹气:“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尽管江淮千里,蓬蒿满路,鸡犬无声,秦淮河却似另成一个世界。随着天气渐暖,两岸河房,越发住满了消夏的豪客。

端午将近,赏心乐事是看灯船——江上赛龙船。秦淮河太狭,无法容纳龙船,变个花样,装点灯船,成为一条“烛龙”。从五月初一开始,只要是不下雨的日子,秦淮河夜夜人山人海,“看灯兼看看灯人”,虽非“嘘气成云,挥汗成雨”,而脂香粉腻,急管繁弦,处处可闻。这几天,哪怕穷家小户,也得节衣缩食,凑出一笔钱来,雇条小船到秦淮河上去走一遭,方算了却一件大事。

“香君,”侯方域也忍不住了,“你总说在河房凭栏看灯船,也是一样。其实不一样!俗客登门,不能不勉强应酬,想避尘嚣,反不得安逸。不如小舟徜徉,随遇而安。你看如何?”

他想出游的话,说了已不止一次,香君不忍再拂他的意,便整顿食盒,带着侍儿青青,陪侯方域下船,悄悄往西驶去。

天一黑,灯船一条接一条而来。灯皆五色,船分三等,最威风的是王侯勋戚家的,船大灯密,都是几代传下来的五色角灯。鲜衣豪奴敲击着大锣大鼓,真正是声容并茂。

第二等悬的是五色纱灯,打的是“粗十番”,这是些富商大贾、衙门书办的灯船。再有一等只悬纸灯,不过云锣小鼓,细打十番,虽觉寒酸,却也文雅,船中举杯拈须的,都是翰林部院的老先生。侯方域要避的,就是这一等的灯船,怕撞着了那些年伯世交,平添许多无谓的应酬。

“你看!”香君忽然指着一处河房说。

侯方域目力不佳,遥遥望去,不觉有何异状,因而问道:“看什么?”

“看丁家河房的那盏灯笼。”

一盏白纸方灯笼上,影影绰绰有字,侯方域却辨不清楚,等船行得近了,才看出是这样八个字:“复社会文,闲人免进”。

“好啊!”侯方域很高兴地说,“必是定生在此。快快停船!”

“我不去吧?”

“为何?”

“你不见‘闲人免进’的字样?”香君笑着指灯笼。

“扯淡!”侯方域拉着她的手说,“这是为俗客而言,你无须理它。”

相携上了水边石级,入河房一看,果然是“四公子”魁首,字定生的陈贞慧,还有一个是吴次尾。

“妙,妙!正觉得对饮寂寞,想不到你不速而至。”陈定生发现他身后的丽影,越发有兴,“香君也来了!今日一会,更觉生色。”

于是香君盈盈下拜,分别见了礼起身,笑着对“她娘的旧欢”说:“怎的好些日子不来?我娘在骂你。”

陈定生笑笑不答。吴次尾倒想起一件事来了,“香君,我一直不曾留意,”他指着陈定生问,“你管他叫什么?”

“吴相公,你说呢?”

“叫陈相公?”

“那不是生分了?”香君笑道,“自然是叫干爷。”

“这一说,朝宗对定生也该改称呼了?”朝宗是侯方域的号。

“怎么改?”侯方域说,“莫非我也叫干爷?”

“不错!”

陈定生抹一抹鼻子,讨侯方域的便宜:“岂敢!”

侯方域和香君都失笑了。笑停了叙话,才知道作为秦淮清客的丁继之,自己帮着人家做灯船会去了,却留下一桌酒筵,一名奚童,但有客来,随意留坐。陈定生和吴次尾“鹊巢鸠占”,特意悬出那盏灯笼,谢绝俗客,与侯方域的推测,恰好相符。

“夜阑更深,灯船也过尽了。”侯方域提议,“我们倒不妨或诗或赋,小试文思,也不枉了‘会文’这个名目。”

“使得。”陈吴二人,同声答应。

“且想个题目。”

“澧州土贼勾结李自成,攻陷常德。常德生齿百万,积粟支十年,富强甲于湖南。自此一失,辰州、岳州诸府,相继沦陷。”吴次尾感慨地说,“端阳节近,我们仿庾子山的笔意,做篇双关的《哀湘赋》吧!”

“唉,不提也罢。”陈定生痛心疾首地说,“不如联句,聊遣今宵。”

“联句好!”侯方域也不愿提败兴之事,“即景铺叙,宜乎五言排律。我三人谁起谁结?”

“自然让定生兄。”

“慢,慢!”香君接着吴次尾的话问,“三位相公联句,难道我陪着打盹?”

“自然有借重你的地方。”吴次尾唤他带来的书童,“取卷袋来。”

为了兴到行吟,吴次尾的书童,随身带着一个卷袋,里面装着湖州的笔,徽州的墨,一方小小的端砚,还有一束来自蜀中的五色薛涛笺,此时一起都取了来放在桌上。

“香君,”吴次尾指着笔砚说,“奉烦做个‘誊录生’。”

“好极!”陈定生拊掌说道,“将来就用香君的这笔簪花小楷‘发刻’,倒也是一件韵事。”

“言之有理。”吴次尾催促着说,“你起句吧!”

于是陈定生喝了口酒,略一构思,朗然吟道:“赏节秦淮榭,论心剧孟家。”

“该你接。”

“好!”吴次尾应声而吟,“黄开金裹叶,红绽火烧花。”

“用家韵让你捡个便宜,现成的榴花的典。”侯方域等香君把那四句诗录完,才接着吟道:“蒲剑何须试?葵心未肯差。”

“这差字也押得好!向日葵花,拳拳忠爱。”陈定生笑道,“我只好堆砌了。辟兵逢彩缕,却鬼得丹砂。”

“我亦依然。”吴次尾接的是,“蜃市楼缥缈,虹桥洞曲斜。”

“灯疑羲氏驭,舟是豢龙拏。”

“这不行!”香君提出抗议,“我的笔不及你们的口快!”

于是陈定生停了下来,等侯方域指点着香君录完,才接着又吟:“星宿才离海,玻璃更炼娲。”

“光流银汉水,影动赤城霞。”

“丽句!”侯方域赞一声,听得河房外管弦嘈杂,便皱着眉吟,“玉树难谐拍,渔阳不辨挝。”

陈定生也跟着写眼前风光:“龟年喧笛管,中散闹筝琶。”

“写了声,该写色了!”吴次尾昂首高吟,“系缆千条锦,连窗万眼纱!”

陈定生和侯方域,不约而同地击案称赏。因为上句用的是隋炀帝以锦缆系龙船的典故,下句出于范成大的诗:“万窗花眼密”。照他的自注:“万眼灯,以碎罗红白相间砌成,工夫妙天下,多至万眼”。恰符此时所见。

“这才是善于用典。珠玉在前,我只好白描了。”侯方域念道,“楸枰停斗子,瓷注屡呼茶。”

“你写了侧面,我得写正面。”陈定生指着刚驶过来的一条大锣大鼓的灯船,高声吟道,“焰比焚椒烈,声同对垒哗。”

“这个哗字押得好。”侯方域说,“次尾,你不妨从容构思,再出警句,好让香君来得及写。”

吴次尾点点头,走到临河的地方,凭栏环视,只见灯影水光,闪烁万变,照映的尽是珠围翠绕的娇娃,心里在想,只怕秦淮名妓,都在河上了。

这样一转念间,得了两句诗,转身笑吟吟地说道:“看我这一韵如何?电雷争此夜,珠翠剩谁家?”

“愈出愈奇,真是好句。”侯方域看了看诗笺说,“十四韵了,做个收束吧!萤照无人苑,乌啼有树衙。”

“这是曲终人散的光景,转得好。等我好好想一想!”陈定生负手沉吟,口中念念有词了好半天,突然转身对吴次尾说:“天然凑拍,我押个‘沙’字,补足你‘哀湘’之意。”接着便念:“凭栏人散后,作赋吊长沙。”

“结得好,结得好!还是我干爷才气大。”香君转脸问侯方域,“‘吊长沙’可算双关?一是吊贾谊,一是吊长沙沦陷。”

“说得一点不错。”

“可人,可人!”吴次尾拊掌称快,“有锦心,就有绣口。这十六韵诗,也尽拿得出去,就烦香君再写一遍,明日拿到蔡益所书坊去发刻。”

“也还须作个小序。这非朝宗的大笔——”

陈定生的话不曾完,突然听得一阵喧嚷,都回头看时,河房外人影幢幢,似有争执——果然是争执,有人不顾“复社会文,闲人免进”的警告,非要上来不可。丁家的童儿阻挡不住,到底让那人闯了进来,是杨文骢。

“侯兄,找得我好苦!亏得有这盏灯笼指点。啊,啊,陈、吴二公也在这里,还有香君!”

虽有“却奁”一段不愉快的事,毕竟不曾有什么深仇大恨,于是香君首先站起来招呼:“杨老爷,请坐!”

“杨兄,”侯方域也说,“请坐了说话。如何是找得我苦?有何见教?”

“如今有件大事,非侯兄从中斡旋不可。”杨文骢说,“左宁南领兵东下,要抢南京。本兵熊明遇,束手无策,特地托小弟来向足下求援。”

“这就奇了!一介书生,何德何能,得退此骄兵悍将?”

“左宁南不是与尊翁有旧吗?”

“这话不错。”

“‘不错’就不错了!”杨文骢欣慰地说,“若得尊翁发一手谕,左宁南一定俯首听命。不知足下主意如何?”

“这样的好事,怎肯不做?只是家父罢政闲居,纵肯发书,未必有济。而且往返三千里之遥,何以解眼前之危?”

“足下素称豪侠,当此危急之时,何忍坐视?何不代写一函,且救目前。事贵从权,改日禀明尊翁,想来必蒙体谅。”

侯方域一时答应不下,看着陈、吴二人问道:“两位以为如何?”

陈贞慧指着杨文骢说:“龙友的话不错,‘事贵从权’。”

“我看,还须从长计议。”吴次尾不信杨文骢的话——怕他别有用心,而且也不以为侯方域用他父亲侯恂出名的一封信,就能退得了宁南侯左良玉的兵,所以这样说道:“此事有把握,可以做;若无把握,岂不自误?朝宗,你回去好生斟酌。事虽紧急,也不争此一夜的工夫。”

“相公,”香君问说,“杨老爷说左宁南与老太爷有旧,又说一封信去,左宁南就会俯首听命,看起来交情极深?”

“说来话长——”

话要从崇祯初年说起。那时左良玉当辽东都司,部下的军纪不佳。因为缺饷之故,做了盗匪的行径,一次误劫锦州军装,被捕下狱。这是死罪。亏得同犯的一个军官,名叫丘磊的,独自承当,出脱了左良玉。只是死罪好免,活罪难逃,官儿却是丢掉了。

不久,左良玉投身在昌平督军的兵部侍郎侯恂麾下。侯恂看他长身赤面,仪观甚伟,骁勇善战,虽不识字,却能用计,而且既能将兵,又能将将,是大将之才,所以极其赏识,不断提拔,很快地当到了总兵。

到了崇祯八九年之间,左良玉一军,已成官兵中的劲旅,但恃功而骄,不受约束。本兵——兵部尚书杨嗣昌,正受皇帝的倚重,屡次想解除他的兵权,却办不到。而左良玉亦因此自危,于是养寇自重,坐使李自成、张献忠一天比一天猖獗。

崇祯十五年三月间,李自成进围开封,皇帝环顾将才,认为只有左良玉可用。但左良玉跋扈难制,只有一个人可以指挥他——这个人就是因为兵败下在狱中的侯恂。

于是特地释放侯恂,用他率领驰救开封的援军,同时发内帑十五万两,激励左良玉一军,努力杀贼。但此时的左良玉,已非当年侯恂所赏识的左良玉。当各路援军会师朱仙镇时,他看李自成人多势盛,大生怯意,一天晚上,悄悄拔营向南退走。

左良玉是主力,主力一退,诸军皆溃。李自成却是狠得很,在南面已掘了一条百里之长,既深且广的壕沟,阻断官军的归路。当得到左良玉宵遁的谍报时,李自成下令,须等左军过后再追击。左良玉不知是计,还在暗喜流寇追得不紧,一天一夜疾驰八十里,到那条壕沟阻断,无路可走,想退回去时,李自成已亲率精锐,挡住了去路。

后有追兵,前无出路,左良玉及各路的官军大乱。一仗大败,光是被俘的骡马就上万。左良玉损兵折将,退回襄阳。

军报传到京师,朝廷大震。皇帝责成侯恂凭借黄河,相机进剿;同时下诏命左良玉自襄阳回师夹攻。但左良玉怕李自成,迁延不进。这样到了九月里,开封失守。皇帝革了侯恂的职,而对左良玉则是敢怒而不敢言。

开封虽然失守,李自成所得的却是“鸡肋”,断然放弃,决定西攻襄阳,以为根本。而其时的左良玉,正屯兵襄阳对岸的樊城,在大造战舰,招纳流亡。表面看来,有二十万人之多,声势仍然很盛,但亲军爱将,已大半死在那条大壕沟中,乌合之众,不能言战,而且亡命之徒,不奉约束,所以匪军一到,左良玉退兵南岸,留下一万人拒守。等李自成乘胜渡河,左良玉又是宵遁,水陆并进,逃到武昌。

武昌是太祖第六子楚王的封疆,这时的楚王名叫华奎,自己募兵守城,所以当左良玉向他索取二十万人的军饷时,楚王华奎不理他。左良玉大怒,纵兵又抢又烧,火光照耀长江,直到二十天以后,才又东去。

这是当年正月间的事,左良玉率兵一路由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到一处抢一处,而另有些散兵游勇,也假冒左良玉的旗号,恣意抢劫。因此,南京大起恐慌。这天得到消息,蕲州守将王允成作乱,劫了许多漕船,预备运兵到南京就食。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以为是左良玉的指使,情急之下,才托杨文骢来向侯方域求援。

听罢左良玉的传奇,香君大为叹惜。“都道左宁南忠勇盖世,原来也是这等拥兵自重、形同草寇的角色!”她摇着头说。

侯方域觉得她未免天真,然而看她一脸失望忧烦,也知道她的性子,温柔的时候温柔,刚烈的时候刚烈,怕一句话惹起嗔怒,不敢拿她取笑。“哪个不是拥兵自重、形同草寇?”他只这样跟她说,“左宁南还算是庸中佼佼,可与为善的人。”

“既然可与为善,相公,你们是世交,怎不劝劝他?”

“说得是!”侯方域不再有何顾虑了,“香君,你磨起墨来,我要写信。”

“是写给左宁南?”

“对了!”侯方域说,“我用家父的名义,比较容易着笔。”

于是,一个磨墨,一个构思,静悄悄的,渐闻人声,窗纸上曙色初透,不知不觉中一宵已过。

香君磨好墨,铺好笺纸,顺手打开书案旁边的窗户,晓气扑人,令人精神一爽。她悄悄在窗前站了一会儿,转身问道:“相公,这封书信,关系重大。南京百姓的安危,左宁南悬崖勒马、补过惜名,都在你这支笔上。你待怎生说法?”

“我么——”侯方域虽已有腹稿,却不肯先说,反问一句,“你看呢?”

“依我看,总要说得他不好不依,不敢不依!”

“妙极,妙极!”侯方域身子往后一仰,拍掌大笑,“动之以情,折之以理,那就不好不依,也不敢不依了!香君,若有一日我建牙开府,首先就要奏明天子,保你做个女参谋。”

“休说笑了!”香君指着窗外说,“天色已明,只怕稍停一停,杨老爷就要来讨回音,还不上紧快写?”

于是侯方域振笔疾书,片刻而就,用侯恂的口气,称左良玉“将军”,劝他驻军细思,兵出无名,道路猜疑。南都为太祖孝陵所在之地,不可轻犯。如果缺乏粮草,尽可商量。又赞他一片忠心,但亦勉励,要穷而不改,才是真正的忠心。

信倒是写得激切婉转,足可打动左良玉,只是投书的人,却费踌躇。“这是一通密函,如今道路不靖,倘或半途上出了差错,泄露出去,累及家父,教我何以为人?”侯方域皱着眉说,“得有个妥当的人去走一趟才好。”

“莫非杨老爷就找不出这么一个投信的人?”

“你莫小看了这个差使。”侯方域屈着手指说,“第一,一路散兵游勇,到处骚扰,须能脱得了身;第二,这封书信须面递左宁南,他的军门严肃,游士杂流,一概不容擅入,怎生到得左宁南跟前;第三——”

“相公!”香君抢着说道,“我举荐一个人,再好不过。”

“哦!哪个?”

“柳老。”

侯方域一愣,细细想去,越想越对。“真是非他不可!”侯方域说,“我刚才还不曾说‘第三’。左宁南西瓜大的字,识不得一担,我这封信,须有个能说会道的人,为他讲解明白。这哪里还有比柳老更合适的人?”

先说在九江,到九江扑了个空。左良玉的中军,已经回驻武昌,于是柳敬亭又沿江西行。一路遭遇麻烦,尽管他凭一张嘴就能脱身,到底也耽误了工夫,走了一个月,才到武昌。

武昌城内,鸡犬声稀,人烟萧条,满街多的是兵。柳敬亭随便拉住一个,问明了左良玉的中军大帐,在府城西南,黄鹤楼下,俗名蛇山的黄鹄矶,更不敢耽搁,直奔西南而去。

这天是三、八“卯期”,中军亲兵,列队应点。左良玉治军,向来讲究军容,所以旌旗五色,刀枪闪闪,一眼望去,倒也壮观。但仔细去看,士兵萎靡不振的多,精神抖擞的少,而且脸色黄渣渣的,确是饥兵,也难怪左良玉情急。

就这东张西望之际,负责警戒的卫兵动了疑心,“喂,站住!”他大声喝道,“你是干什么的?”

柳敬亭不慌不忙地站住脚,等那卫兵提着枪来到面前,他才问说:“请问,将军的辕门在哪里?”

“你问它干什么?”

“自然是公事。”

因为奸细甚多,盘查不得不严,那卫兵将手一伸:“有公事拿来看!”

柳敬亭直摇头,用左手拍拍右胸,“机密公文,怕路上让流贼搜了去,缝在衣服里面,这里不敢取出来。”他索性诈他一诈,“跟你实说了吧!我是解粮来的。”

听说是解粮官,全军的福星,那卫兵的神态,马上不同了,“来,来!”他招着手说,“请跟我来。”

层层转送,送进辕门,传鼓通报。中军官接见问道:“你是哪里的解粮官?公文呢?”

进了辕门,柳敬亭就不愁见不着左良玉,老实答道:“没有公文,只有书信。”

“这就可疑了!何以冒称解粮官?”

“若非冒充,进不得辕门。”柳敬亭答道,“这封书信,事关机密,要当面递呈元帅。”

听得这话,中军官便不肯再问——时世多变,中朝大官与各地将帅,常有信使往来,密议应变之计,其中尽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话。中军官只要查明来人不是刺客,就连姓名都无须问,只送了上去就是了。

“既如此,我派人替你禀报。不过,有道手续,未免不敬。”

中军官说完,努一努嘴,随即有两名士兵走了上来,一手提刀,另一只手很快地往柳敬亭身上去摸,从上摸到下,摸清楚并无凶器,便很快地又退了下去。

声色不动的柳敬亭,指着自己的脸说:“烦你上告元帅,就说我柳麻子要见元帅。”

“柳麻子!”左良玉说,“久闻此人,一张嘴能把三贞九烈的寡妇,说得非嫁人不可。这一次来,必是替人做说客。我倒不相信,先给他个下马威,挫挫他的锐气!”

于是传令,命柳敬亭堂参投书。引入二堂,中门突开,等柳敬亭刚踏进去,只见眼前一亮,两把大刀,交叉下削,恰好挡住柳敬亭的鼻子,差一点就劈在头顶上。

这自然令人吃惊!不过他神色一变就恢复了原状。高坐堂皇的左良玉根本就无从发觉,只见柳敬亭神态安详地穿过如林的刀枪,走上堂来,长揖不跪。

“元帅在上,晚生拜揖。”

“你是什么人,到我这里来放肆?”

“一介平民,何敢放肆?”柳敬亭从怀中取出书函,高高一举,“晚生奉命前来投书。”

“是哪个的书信?”

“归德侯老先生寄书奉候。”

“噢!”这一说,左良玉的声音立刻和缓了,“侯公是我恩师,你如何认得?”

“晚生是侯府的食客,如何不认得。”

“这倒失敬了!”左良玉起身离座,“请二堂相叙。”

到得二堂,左良玉先进去换了便衣,然后以客礼相待,向柳敬亭索取书信,唤了个幕客来念给他听。

“侯公远在归德,不明实情,我如何肯负了君恩,有辱他的荐举?”左良玉用嘶哑的声音说道,“你可知这座武昌城,自从张献忠来过以后,十室九空。我虽在这里镇守,无如缺草乏粮,饥兵日日鼓噪,要南下就粮,连我也做不得主了。”

“元帅说哪里的话,自古道:‘兵随将转’。再没有将官倒受士兵摆布,说东就东,说西就西的。”

“你这叫纸上谈兵!”左良玉不悦。

“是,是,纸上谈兵!”说着,只见柳敬亭顺手一甩,拿一碗茶摔在砖地上,“嚓琅”一声,茶碗摔成碎片。

堂上堂下,无不变色,左良玉拍案大怒:“你在我这里,如何这样子无礼?”

柳敬亭笑了,“晚生怎敢无礼,冒犯虎威!”他说,“只为一时说得高兴,顺手摔了去。”

“顺手摔了去?”左良玉质问,“难道你自己的心就做不得主?”

“就为心里做不得主。”柳敬亭从容答道,“如果心做得了主,也不教手下乱动了!”

这一句话,重重在左良玉心头一撞,不知不觉地低下头去。沉默片刻,他抬头说道:“敬亭,你讲得有理。不过士兵实在饿得急了,许他们南下就粮,亦是无可奈何的一着。”

“元帅只顾部下饿,晚生千里奔波,也饿得急了,元帅就不问一声?”

“噢,噢,我倒忘记了!”左良玉歉意地说,“我马上叫他们替你备饭。”

于是堂下卫士,立即传令,为客备饭。厨房甚远,又不是开饭的时刻,通炉子等火上来,才好动手做菜,自然得有一刻工夫。

“乖乖!”柳敬亭手捂着肚子,愁眉苦脸地用扬州口音说,“饿得我不得过!”

“混账东西!”左良玉便骂卫士,“怎么还不摆饭。”

“等不及了!”柳敬亭站起身来,“我到里头去吃吧!”

这就太过分了,左良玉有些生气,“你也太难了!”他放下脸来说,“怎么就往我里面闯。”

“实在是饿得急了。”

“饿得急了,就许往里面闯吗?”

“原来饿得急了,也不许往里面闯!”柳敬亭抗声而言,“元帅是早就知道的。”

左良玉会过意来,纵声大笑,“你这个鬼麻子!”他心悦诚服地骂,“真服了你了!你好好坐下来。我一肚子的肮脏气,总算有个人可以谈谈了。”

于是又移了相叙的地方,移到左良玉日常起居,非关系极密切不能到的一处精舍。水阁中轩窗四面,风送荷香,置酒畅谈,只听得不时有左良玉洪亮的笑声,隔水传送。守卫在外围的士兵,无不稀奇,是什么事让元帅如此高兴?

笑声终于停了。柳敬亭引古论今,庄谐杂作,将左良玉逗得悲喜不能自持之余,还有句要紧话须问。“元帅,”他正一正脸色,“闲话多时,到底不知元帅向内移兵,有何主见?”

“自然是作罢了!”左良玉指着胸说,“耿耿忠心,唯天可表。何况是我恩师的告诫!”

一封书退却数十万兵,也只是一时之计。虽然左都御史李廷华已命令安庆巡抚,发九江库银十五万,补助左军军饷,但在南京的官绅,还须设法继续拨助军饷,才可以保得无事。

这天是在朝廷大臣议政的“清议堂”会议。事先由兵部尚书熊明遇发的“传单”,有杨文骢,也有阮大铖。但大众所瞩目的,却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史可法,号道邻。他是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但家世是锦衣卫世袭的百户,所以籍贯还算京师大兴县。虽是武官世家,其实早已弃武就文。史可法的母亲尹夫人分娩时,梦见文天祥进入她家,所以乡里流传,说他是文信国的后身。

史可法是崇祯元年的进士,也是侯恂的门生。先做西安府的推官,后来又在户部当司员,崇祯八年到上江池州、太平一带做地方官,从此一直在皖江一带领兵。他生得短小精悍,一张黑脸上生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睛,格外显得凌厉精明,仿佛是个很难惹的人。然而他的本性与外貌不同,心地极慈,最肯任劳任怨,体恤下属,因此极受部属的爱戴,并力御贼,大致能稳住皖江一带的局势,保障了南京的平静。他这时的官职是“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要为左良玉筹饷,当然非他不可。

再有一个就是马士英。到了清议堂才知道熊明遇临时有江上阅兵的紧要任务,不能到场。马士英看会议不成,颇为忧虑,因为左良玉果真领兵东下,他的部队便是首当其冲,所以对这次会商比别人更感关切。

于是杨文骢便安慰他说:“左良玉是侯司徒的旧卒,有书信劝阻他东下,料无不从,无足为忧。”

史可法也知道有这件事,对杨文骢以“听勘”的废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能这样子热心奔走,觉得很可赞扬,所以向他拱拱手说:“我亦听说,此虽出于熊大司马的意思,实在是阁下斡旋之功。”

“不敢,不敢!”杨文骢很高兴地谦虚着。

那一旁阮胡子却以香君却奁一事,自觉羞辱过甚,将侯方域恨之刺骨,这时就在旁边冷笑道:“说什么‘料无不从’,左军之来,根本就是有人在暗地里勾引的。”

听他一说,从人无不相顾愕然。史可法当然不能不问:“是哪个?”

“还有哪个?”阮大铖阴恻恻地说,“就是敝同年侯恂之子侯方域。”

听了这话,杨文骢第一个就诧异,但不好意思驳他。马士英则未明真相,亦不便开口。史可法却忍不住了,只是摇头。

“他也是敝世兄。在‘复社’中铮铮有声,岂肯出此举动?”

史可法是阮大铖家乡的地方官,所以阮胡子便叫一声:“老公祖!”接着又说:“你有所不知。复社恃左良玉为护符。侯方域因为他父亲的关系,跟左良玉相交更密,常有私书往来。中间传话的人,就是能把死人说活了的柳麻子。若不早除此人,将来必为内应。”他又向马士英看了一眼,“如今总以安定后方为第一。”

马士英是个喜欢偏听的人,更喜偏听阮大铖的话,因为他能当到总督,是阮大铖趁周延儒入阁机会,为他活动而来的,自然言听计从,所以即时接着他的话说:“说得有理!何惜一人,致陷满城之命?”

“这是莫须有的事!”史可法用一双精光闪闪的眼,看着阮大铖,责备他说,“况且阮先生你是罢闲之人,国家大事,不可乱讲。”说到这里,道一声:“请了!”径自离座,一直向外走去。

“怎么史道邻就拂袖而去?”阮大铖有些恼羞成怒,越发抹杀良心,一口咬定了侯方域,“我的话,凿凿有据。瑶草兄,你若不信,只管派兵到秦淮河房,李贞丽院中去搜查,必可以搜出侯方域与左良玉往来的私书。”

“这太冤屈他了!”杨文骢忍不住要说公道话,“就拿这一次来说,侯方域用他父亲名义给左良玉写的信,投递以前,我就看过,十分恳切。如何反倒疑心起他来?”

“龙友不知,那书中都有字眼暗号,外人哪里晓得?”

“是啊!”马士英点点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然,南京定有祸事。地方治安,是我的责任,缉捕奸宄,疏忽不得。我马上派人访拿!”

“这才是!”阮胡子很高兴地说,“一路哭,何如一家哭!瑶草兄,除却此人,功在地方。”

这一恭维,马士英立刻就要动手,看着他妹夫杨文骢说:“老妹丈,就此同行吧!”

“不!不!”杨文骢五中如焚,强自镇静,“舅翁先请,我随后就来。”说完,拱一拱手,匆匆奔出清议堂。

奔出清议堂,赶到李家院,已近黄昏。未曾敲门,先听得歌喉婉转,杨文骢到底是雅人,便不忍搅断,凝一凝神,细细听去,在穿云裂帛的笛声中,香君在唱: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笛声顿歇,有人喊道:“错了,错了!美字一板,奈字一板,不可囫囵吞枣连下去。重来!”

说话的声音好熟,杨文骢想一想记起来了,是河南固始人,原名周如松的苏昆生,昆曲名家,正在教香君唱《牡丹亭》。

香君重唱那阕《惊梦》的《皂罗袍》: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又不是了!”苏昆生打断曲子说,“丝字是‘务头’,要在嗓子内唱。”

能得采的好腔,叫作“务头”,自然不可轻易放过,香君便整顿精神,着意又唱: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妙,妙!”苏昆生高兴地说,“这就一丝不错了!再往下唱,唱那阕《好姐姐》!”

“莫唱《好姐姐》了!”杨文骢在门外大声喊道,“快请侯哥哥!”

里面弦歌顿歇。停了一下,开出门来,是苏昆生,“杨老爷,”他说,“天色已晚,倒还有兴致来闲逛?”

“哪还有心思闲逛?”杨文骢问道,“侯相公呢?”

“在听香君唱曲。”

正说着,侯方域步履从容地踏了出来,望着杨文骢说:“杨兄高兴,也来消夜?”

“侯兄,侯兄,天大祸事来寻你了!”

听得这一声,李贞丽母女无不大惊失色,相将而出,睁大了眼,看看杨文骢,又看看侯方域,仿佛他们脸上就写明了什么天大祸事似的。

侯方域倒还从容,“如何是天大祸事?杨兄,”他指一指李贞丽母女,“休惊吓了她们!”

“这是瞒不得的事!”杨文骢顾不得那许多,率直而言,“今日清议堂议事,阮圆海当着大众,道你与左宁南有旧,常通私书,要做他的内应。当事诸公,颇有人听了他的先入之言。”

这话在侯方域,所引起的不是惊恐,是愤怒,寒着脸问:“当事诸公是谁?熊明遇?”

“不是,不是!熊明遇今日不在场。”

“然则,”侯方域问道,“必是令亲?”

“杨老爷的亲戚是哪个?”香君插进来问。

“还有哪个?手握兵符的凤阳马总督!”侯方域答道,“他们是郎舅至亲。”

“这就是杨老爷的不是了!”香君侃侃直言,“侯相公修书与左宁南,道的何事,他们不知,杨老爷是再清楚不过的,如何不与侯相公分辩?”

“如何不分辩?无奈他们不听!”

“郎舅至亲,哪有说不明白的道理!杨老爷,想来你是畏惧令亲,不敢作声?”

“香君!”面有窘色的杨文骢,用嘶哑的声音说,“如今不是论这些是非的时候。请你劝劝侯相公,早自为计。”

“怎么?”侯方域问,“莫非令亲不准我在南京安身?”

“常言道得好:君子不吃眼前亏。侯兄,你还是暂避一避的好。”

这一说,李贞丽先就着慌,“看样子是要动蛮!侯相公,”她很吃力地说,“你听杨老爷的劝吧!”

侯方域恋着香君,实在不愿舍却温柔乡,只是不走又怕连累李家。要走呢,仓促之间,避向何处?却又是一大难题。

当然,杨文骢是早就有盘算的,“侯兄,”他问,“漕抚史道邻,与府上有世谊?”

“他是家父门生。”

“何不投奔他去?”杨文骢说,“今天会议,史公与马舍舅俱都在座,史公倒是力为老兄分辩,投了他去,可保无虞。”

“就不知他寓在何处?”

“我知道!”一直不曾开口的苏昆生说,“史公寓在市隐园,等我送了侯相公去。”

“那更好不过。”李贞丽回头说道,“香君,快替侯相公收拾行李。”

“是!”香君答应着,匆匆入内。

“杨老爷,”李贞丽神色凝重地说,“这桩祸事,都从杨老爷身上而起,也还求杨老爷归结。明日果然派兵来拿人,作何计较?”

“贞娘放心!侯公子既然走了,自然一切与你无干!”

听得这话,侯方域最后一丝恋恋不舍之情也割断了。黯然回身,踱向香君的卧室,双栖之处,爱屋及乌,只觉一几一瓶,都有离情别意,逐一摩挲,重生恋意。想到别后光景,顿觉神魂飞越,满怀惶惧,软弱地倒在椅子上,不住喘气。

香君也是心如刀绞,恨不得倒在侯方域怀中痛哭一场!只是将他的安危,看得比什么都重,也了解他此时的心情,不敢做任何可以加重他留恋之意的表示,只紧闭着嘴,努力做出刚毅之色,直到收拾好一副行囊,才与侯方域话别。

“相公,事出无奈,你赶快走吧!珍重有用之身。”她说,“到了史公那里,得便捎封书信来。”

“自然会有信给你。香君,”侯方域怔怔地看着她,“此别不知哪一天才得重聚?”

“人生遇合都是个缘字。只要缘分未尽,虽隔着万水千山,终有相见之日。”

这话不能让侯方域满足,“如何是缘分未尽?”他问。

“守得住这颗心,便是缘分未尽!”

侯方域将“守得住”三个字,细细地咀嚼了一番,大为兴奋。“香君!”他紧握着她的手,朗然吟道,“‘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曲眠!’”

到得来岁,哪里还有中秋之约?三月十九就起了天翻地覆的剧变。

三月十九,崇祯皇帝殉国。消息传到史可法大营,已是四月十二。那时的史可法已接替熊明遇为南京兵部尚书,听说流寇犯阙,在四月初一,督师勤王。渡江驻兵浦口时,得到了这个惊天动地的凶信。

六军缟素,痛哭发丧。“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第一大事,还在立一位新皇帝。东宫及皇子,音信全无,那就只有在逃到江南的近支藩王中,择一而立了。

以伦序来说,最近的是福王由崧,他跟殉国的皇帝,是同祖父的兄弟。次是潞王常淓,他是穆宗的孙子,而穆宗是崇祯的曾祖,所以潞王常淓跟殉国的皇帝是重堂叔侄,比福王由崧,远了一层。

然而以贤愚而论,由崧远赶不上常淓,在当时宗藩中,几乎唯有常淓,能急家国之难。至于福王,从他父亲开始,便已恶名昭彰——由崧的父亲名叫常洵,神宗宠妃郑贵妃所出,十六岁封为福王,因为父母溺爱,要留在膝下承欢。大臣怕郑贵妃有夺嫡的阴谋,屡次上奏,请福王就藩,神宗置之不理。

直到常洵二十九岁,才到他的藩国洛阳,住在花费二十八万两银子建造的王府。就藩以前,赐庄田四万顷。河南没有那么多良田,取湖广、山东的沃土补足。又赐“盐引”一千三百——运销官盐,坐收暴利。而神宗万历年间,搜括天下,宫中奇珍异宝,堆积如山,又任由常洵携取。因此福藩之富,确可敌国。而常洵在洛阳,淫恣暴虐,多行不义。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破洛阳,常洵在事先逃出城外,躲在迎恩寺中,而结果终于不免遇害。

常洵既死,世子由崧袭爵。他继承了他父亲的种种恶德,河南人对他都无好感,因此当凤阳总督马士英跟史可法商议,预备拥立由崧时,在史可法幕府中的侯方域,大不以为然。

“老先生,”侯方域劝道,“福王分藩敝省,我知之甚详。断断立不得此人!”

“何以呢?”

“福王有三大罪,第一,当日郑贵妃谋害太子,危及宗社,如果不是东林君子调护,神器早为窃夺。”

“这自是一行大罪,但不该记在如今的这位福王头上。”

“那就说如今的这位福王。崇祯十四年,老福王死在李自成手里,剐尸与鹿肉同煮,置酒大会,号为‘福禄酒’。老父如此惨死,而福王竟忍心远避,还在离乱热孝之中,纳民女为妾!”

“这,”史可法摇头叹息,“太难了!”

“还有五不可立。第一,车驾存亡,传闻不一,虽有殉国煤山之说,到底不曾有人亲见。第二,果然皇帝殉了社稷,还有太子监国。第三,如今要立中兴之主,不必以伦序而定。第四,立君不当,大失民心。第五,怕有一班小人以拥立福王之功为要挟,霸持国政,岂还有恢复中原之望?”

“世兄高见,谋虑深远。”史可法深深点头,“等南都会议,我一定照世兄的话来主张。”

南京清议堂会议,都认为由崧有七不可立:一是贪;二是淫;三是酗酒;四是不孝;五是虐待属下;六是不读书;七是在藩时曾违反祖制,干预地方政务。

决定的原则是,立贤重于立亲,要推戴潞王常淓继位。史可法亦表同意。但是,凤阳总督马士英,以阮大铖为谋主,联络“江淮四镇”——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发兵将福王由崧送到仪征。史可法因为大难当前,不愿内部先有裂痕,勉强接纳了既成的事实。

福王接承大统,定年号为“弘光”。史可法以及拥立潞王常淓一派的高弘图、姜日广,虽都做了东阁大学士,但薰莸不能同器,马士英大权在握,听信阮大铖的指使,将史可法排挤到扬州去督师,于是便有人批评,说是“秦桧留之在朝,李纲驱之在外”。

不久,阮大铖做了兵部尚书,第一件事就是为阉党翻案,打击东林。周镳和雷演祚下狱被难。吴次尾、陈定生纷纷走避。侯方域当然也无法到南京来看香君,一践“中秋”之约。

而宫中,正如东阁大学士王铎,奉弘光帝敕令所选的那副楹联:“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得乐且乐,真个笙歌彻夜,不知一江之隔,烽火连天,饿殍载途。

秦淮的豪客,换了一班新贵,挥金如土,比那些名士要阔得多。因此,脂香粉腻,丝竹敖嘈,比从前更热闹了。

唯一的例外是李家。从侯方域一走,香君立志守节,抛却歌扇,尽洗铅华,不下楼,更不见客,黄昏独坐,陪伴她的只是一头名唤“雪奴”的猫。

“这样下去怎么得了?”李贞丽常在嘀咕,“有一座铜山,也有吃空的日子。”

香君当然意会得假母的意思,是要她接客。样样都能依,只有这一样依不得。她也很清楚,贞丽手里着实有几文——一大半是她挣来的,吃个三五年总还不愁。因此,尽管李贞丽啰唣,她只默默不语。

“你既不肯接客,就只好嫁人。”李贞丽说,“杨老爷昨日来说,漕抚田老爷拿三百两银子,托他买个人,杨老爷问你的意思如何?”

“娘!”香君反问一句,“你就为了三百两银子要卖我?”

一句话将李贞丽堵得哑口无言。她其实极其疼爱香君,尽管常有不满的表示,到底不肯夺香君的志,于是悄悄儿回绝了杨文骢。在她,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杨文骢也不肯强人所难。坏在他不小心漏了话,落入阮胡子耳中,想到却奁一事,勾起旧恨,当然放不过香君。

这天是在马士英新盖的花园中小饮,提到新任漕抚田仰,阮大铖问杨文骢:“龙老,听说田百源以三百两银子托你买妾,不知可曾替他物色到?”

“物色是物色到了,无奈那人不肯。”杨文骢答道,“我想色艺双绝,如今要算旧院的李香君。可笑这个傻丫头,要与侯朝宗守节,断断不从。我去了,她连楼都不下。”

“这都是侯朝宗教坏的!”阮大铖转脸看着马士英,“老师相,如今做官的不值钱了,堂堂漕台,连个妓女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马士英是个草包,自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唯恐他人不尊重他“首辅”的地位,所以阮大铖的那句挑拨的话,就像一个火种,顿时将他满肚子的茅草,燃起熊熊怒火。

“了不得,了不得!”他拍桌说道,“三百两银子买不去一个婊子,莫非她是金镶玉嵌的不成?”

“纵是金镶玉嵌,可惜把她那双眼睛嵌错了地方,嵌在头顶上了。”

“架子这么大!真正岂有此理!”马士英略想一想,大声说道,“干脆!叫长班家人,拿着衣服财礼,今夜就去娶她。”

“妙!妙!”阮大铖拍掌大笑,“老师相快人快举。田百源必感成全之德,倾心报答。”

有了这个借此笼络田仰的理由,马士英越觉得这件“快事”,非做不可。当时就传唤相府总管,备办茶礼花轿。到了李家,不管香君肯不肯,拉上轿子,送到田漕抚船上去成亲。

这下急坏了杨文骢,料知劝阻不得,只好自告奋勇,跟着前去,见机行事。

“好极!”马士英说道,“原是妹丈的原媒,就烦你去走一遭。”

两盏“内阁”衔头的大灯笼,十来支火把,照着一乘花轿、两抬茶礼,直奔旧院。杨文骢在马上一路寻思,觉得有条李代桃僵之计,不知可否行得通。

进了旧院,相府总管问道:“杨姑老爷,李家在哪里?”

“巷底最末一家,是黑漆的大门。”

别家灯火辉煌,李家一片漆黑。敲了半天的门,出来一个打杂的,一看灯笼火把,轿马人夫,杨文骢跨一匹高头大马,便即笑道:“杨老爷‘夸官’来了!”

官员升迁,排列鼓乐仪仗游街,名为“夸官”。杨文骢原是解任听勘的废员,如今靠裙带的力量,当上了兵部主事,所以打杂的说他来“夸官”,当时便回身入内,唤起李贞丽来接待。

李贞丽却知道杨文骢早就当上了兵部主事,夸官也夸过了,所以出来问道:“杨老爷是哪里赴席回来吗?”

“对了!”杨文骢下了马说,“刚刚在马舅爷相府赴席,特来报喜!”

“报喜!什么喜事?”

“有个大老官来娶你令爱。你看!花轿在这里!”

“咦!”李贞丽既惊且诧,“是哪家来娶?事先也要有个商量。”

“你没有看见灯笼?”

灯笼是“内阁”的衔头,李贞丽大吃一惊:“莫非马相爷要娶我家香君?”

“不是!是马相爷做主,替他同乡至戚田漕台,娶你家香君。”

李贞丽一听这话,便沉下脸来,“真正气数!”她说,“田家亲事,早已回断,如何又来歪缠?”

“相府要人,没有法子!总管,你把银子、衣服都送了进去。”

李贞丽欲待推拒不纳,无奈家丁抬着条箱,一拥而进,又哪里挡得住?事到如今,只好先跟香君去商量。

“也罢!”杨文骢说,“我跟你一起上楼去劝香君。”

香君已经上了床,听得人声嘈杂,才又重新起身,一见假母陪着杨文骢上楼,大为诧异。“何人登门?”她问,“一片吵闹。”

“你还不晓得吗?”

“不晓得。”香君故意这样问,“想是杨老爷要来听歌?”

“还说什么歌不歌?相府家人,抬着花轿,硬要来娶你!”

香君颜色大变,“是哪个天杀的?”她挺起胸,跺一跺脚,“我死也不从!”

“还是田仰!”李贞丽说,“借着相府的势力,硬欺侮人。”

“那么杨老爷呢?”香君逼视着杨文骢,“杨老爷一向照顾我们母女,为何下这毒手?”

“不干我事!我那舅爷马瑶草,知道你拒绝了田仰,又受了阮圆海的挑拨,差一班豪奴登门强娶。我怕你受气,特为来调停保护。”

这一说,李贞丽母女对他的敌意都消除了。“多谢,多谢!”李贞丽说,“还求杨老爷始终成全。”

“贞娘,”杨文骢摆出很诚恳的脸色,“人老珠黄不值钱,还是趁早从良的好!依我说,三百财礼,不算吃亏;香君嫁个漕抚,也不算失所。如果香君执意不从,便是得罪了马、田、阮三家,你想想,你有多大本事,能敌他三家的势力?”

李贞丽想想不错,改了主意,“杨老爷说得有理!”她劝香君,“看这局面,拗不下去的!你趁早收拾收拾下楼吧!”

听得这话,香君悲愤交加,眼睛都红了。“娘说哪里话来!”她尖着声音直嚷,“当日杨老爷做媒,娘做的主,拿我嫁了侯相公,满堂宾客,哪个没有看见?”说完,又奔了进去,拿出侯方域所写的那把诗扇,向杨文骢质问:“这首定情诗,杨老爷看过的,难道已忘得干干净净?”

“侯相公避祸逃走,不知去向,倘或三年不来,你也等他?”

“莫说三年,便等他三十年,三百年,就是不嫁田仰!”

听她声音一句比一句高,那种稚气的负气,使得杨文骢忍不住好笑:“啊呀呀!好大的脾气!又像当初摘首饰,脱绣衣,痛骂阮圆海的那番光景了。”

“是呀!”这一下让香君抓住了理,“阮、田同是阉党,阮家妆奁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

杨文骢未及答话,相府总管在楼下高声催了:“夜深了!快点下楼上轿,还要赶到江边去呢!”

“听见没有?”杨文骢对李贞丽说,“知趣些吧!”

“什么知趣!”香君厉声抢白,“我就是不知趣。”

“你不知趣不要紧,只怕连累贞娘!”杨文骢沉着脸说,“虽是假母,待你不薄。你又如何忍心看着你假母在江宁县大堂上受辱!”

这句话吓坏了李贞丽,“事到如今,也顾不得了!”她说,“大家帮她梳头穿衣。”

于是丫头老妈子,在李贞丽指挥之下,一拥而上,连杨文骢也上前帮忙,想按着她坐下,为她梳妆。香君如何肯从,疯了似的,拿着那把诗扇,不问是谁,没头没脑地乱打,特别是对杨文骢,打得格外厉害。

这一阵打,打出李贞丽的气来了,“算了,算了!”她的声音显得极不耐烦,“就这样子抱她下楼!”

“我死也不下楼!”香君放声大哭。

一哭把大家的手都哭软了,而香君就在他们这相顾疏神之际,一头撞向粉墙,任凭李贞丽眼明手快,还是不曾拉住。香君撞破了头,昏倒在地。桃花般鲜艳的血溅上了粉墙,也溅上了诗扇。

“嗳!”贞丽也哭了,赶上去搂住香君,“你不嫁就不嫁,怎么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于是丫头老妈子,七手八脚地将香君抱了进去。杨文骢在外屋,只听见贞丽在叫着拿刀创药,然后是香君嘤嘤啜泣和贞丽劝慰的声音。

楼下却又在催了,话很难听:“怎么回事?骗了银子不上轿,莫非真要我们上楼拿人?”

“管家,管家!”杨文骢赶到楼梯口,不说香君撞墙,只说,“你略等一等,她们母女难舍,也可怜的!”

等他回过身来,只见李贞丽愁眉苦脸地走了出来。“杨老爷,这情形你自己看见的!”她问,“你说,有啥法子?”

“我有啥法子?”杨文聪双手一摊,“宰相的势力,你是晓得的。我跟马相爷虽是郎舅至亲,说实话,我要靠他,他也不肯听我的话。如果肯听,我刚才就劝住他了。如今拿着‘内阁’的灯笼,空手而回,宰相的威信扫地,他怎肯罢休?除非你母女不要性命——”

“杨老爷!”李贞丽跪倒在地,“无论如何要救一救我们母女。”

“我怎么不救?你起来!”他把李贞丽扶了起来,点点头说,“没奈何想个权宜之计吧!”

“杨老爷,你说!”

“娼家从良,原是好事。嫁到田府,不愁穿,不愁吃。田仰的年纪也还不大。香君既然不肯,你倒替她享受去吧!”

这真是匪夷所思了,李贞丽一时无法接受他的话,脸一红:“那怎么使得?”

“有什么使不得?”杨文骢很快地说,“人老珠黄不值钱,你该早寻个归宿。陈定生得罪了阮胡子,一时出不得头;就能出头,也未见得能娶你;就娶你,他那大妇也未见得能容你!”

这几句话,没有一个字不是打入李贞丽的心坎,想了想答道:“也罢!就我替她去走一遭。不!”她突然觉得不妥:“不好,只怕有人认得?”

“哪个认得?你自己照一照镜子看,着实年轻貌美呢!”

听得这句恭维,李贞丽就记不起“人老珠黄不值钱”那句话了,“既是如此,少不得又要扮一回新娘子!”她讪讪地说,脸上微现红晕,喜气洋洋。徐娘韵致,着实迷人。

这就是杨文骢在马上寻思的一条李代桃僵之计,不是那样逼一逼,逼不出母代女嫁这一桩妙事。他想想也觉得意,只是香君撞破了头,未免是一大遗憾。

“香君,香君!”杨文骢喊道,“你娘出阁,大大的喜事,你且打起精神来助妆!”

听得“你娘出阁”这句妙语,上上下下无不掩口胡卢。香君是早在里面听清楚了的,心中不知是悲是喜,是气是笑,然而此时终于忍不住“扑哧”一声,破涕解颜了。

于是听杨文骢的话,强打精神起身,由侍儿扶着,走到外间。只见李贞丽就拿正中那张大理石面花梨木的圆桌子做了妆台。丫头老妈,围在她左右身后,替她插戴上妆。杨文骢也在帮忙,正拿竹剪剪下一朵名种“金带围”的菊花,递到李贞丽手里。听见脚步声响,不约而同地,都回头来望香君。

香君额上裹一条雪白绸巾,渗出淡红血迹,脸儿黄黄的,越显得楚楚可怜。李贞丽急忙拦阻:“你还躺着去吧!好好将养。”

“娘的喜事,我怎么倒在床上?”香君答道,“等我来替娘打扮。”

“算了,算了!你不肯上床去,就端张椅子来坐着。”

“对了!意思到了就行!”杨文骢亲自动手,端了张椅子放在李贞丽旁边,扶着香君坐下。

“你不肯去,只好我老着脸去走一遭。”李贞丽黯然说道,“如果打了回票,还有麻烦;若是跟了姓田的去上任,却又放心不下你。真正叫左右为难!”

“有我,有我!”杨文骢说,“贞娘,包在我身上,决不会打你的回票。你放心去享你的荣华富贵,香君有我照看。”

“这等说时,便重托杨老爷了!”

“就你不托我,我也义不容辞。”

“此生不知何日相见。香君,”李贞丽郑重叮嘱,“如今就靠你自己支撑门户了。”

“娘放心好了。”香君答道,“我依然关了门在楼上住。不见闲人,不惹是非。”

“只怕别人惹上门来!”做娘的告诫,“你的性情也须随和些,为来为去就为的这一层放不下你的心。”

香君想想,果然后患无穷!门户人家守节,岂是易事?少不得要觅个能成全自己志向的靠山。念头一转,计上心来,且将舍不得娘出嫁的一副眼泪,借来一用。

于是眼泪簌簌,且哭且诉:“娘!我这条命,早晚是完。凡事有娘撑持,尚且有人欺上门来;娘一走了,教我一个人没脚蟹似的怎生处?今日有娘替我挡灾,明日再有人拿官派硬压,又哪里再有个疼我的人替我去挡?”

这番哭诉,听入杨文骢耳中,句句刺心,大为局促,实在不能不挺身而出。“香君,”他拍着胸脯说,“都包在我身上,再不得有什么啰唣!若有人欺你,便是欺我!”

话到此处,楼下却又鼓噪,催着发轿。母女俩其实难舍,也还有许多琐碎的家务要交代,能挨得一刻是一刻,少不得杨文骢帮着支吾,李家又打发了喜钱,直到曙色将透,方始下楼。

“香君,休送你娘下去!”杨文骢提醒她说,“防着他人发觉真相!”

“杨老爷说得是。”李贞丽回身拦道,“女儿,我去了。好便好,不好我仍旧回娘家来!”

“罪过,罪过。怎的颠三倒四说话?折煞香君了!”李家掌厨的老婆子笑道,“该说回女儿家。”

李贞丽自己也笑了,“真正天下奇谈。”她说,“别家新妇归宁是回娘家,独我回女儿家。只是,此一去,也不知何日相见。”说着,眼圈红红的,眼角已见晶莹的泪珠了。

“休哭,休哭!”香君着急地说,“刚匀得好好的脸!”

饶是如此警告,已自不及,李贞丽两滴眼泪滚了出来,脸上立时出现了两条沟痕,于是乱哄哄地又拿手巾,又拿粉扑。杨文骢捧着一面大铜镜,半屈着身子,迎面为她映照着,重新匀了脂粉,方始上轿,一直送到田漕抚船上。

杨文骢却是既不送嫁,又不回家,在香君外房打盹。一觉醒来,红日满窗,定定神细听,隐隐有娇喘嬉笑的声音,若断若续,仿佛上气不接下气的。杨文骢惯经风月,一听这声音,疑云大起。于是蹑手蹑脚地,循声寻视,寻到楼梯后面一间小房,声音越发清楚了。而且听得出来,娇喘发自香君贴身的一个丫头沉香。

凑到门缝里一张,先看见桌上放着一篮露珠犹在的花,然后看见一个后生——认得他是专在旧院串门子卖花的小厮,正搂着沉香在亲嘴,一手揽腰,一手便去解她的纽扣,已经解掉了三四个,一抹大红兜肚,衬着羊脂玉似的一方胸脯,惹得卖花小厮,越发动蛮。沉香半推半拒,只是扭来扭去,然而自己的那只右手,却又将他的脖子搂得紧紧的。

杨文骢正看得有趣,忽然想到一件事,顿生警惕,试推一推门,居然应声而启。“呀”的一声,那双情热如火的年轻人,抬头一望,视线与杨文骢碰个正着,顿时吓得颜色大变!

事到如今,杨文骢不能不虎起了脸骂人。“你这两个奴才,好大的胆!门都不闩,便待干事。”他的双眼瞪得极大,声音却极轻,为的是怕吵醒了香君。

卖花小厮吓得瑟瑟发抖,倒是沉香比较沉着,“你休怕,杨老爷的心最慈不过。”说着,拿他一扯,双双跪倒在地。

听这一说,杨文骢想发威也发不出来了,但受托照看李家门户,不能不问:“你两个好了有多少日子了?”

卖花小厮结结巴巴答不出话,沉香红着脸,清清楚楚地答道:“不敢欺杨老爷,还不曾好过!”

于是卖花小厮也说:“真的,真的不曾好过。今朝来卖花,上上下下不见人,只有她一个。所以,所以——”

“所以你来打歪主意了?你说上上下下不见人,难道我杨老爷不是人?”

“杨老爷不是人,”沉香接口,“杨老爷是菩萨!”

真正强将手下无弱兵,这沉香着实慧黠可爱。杨文骢这样想着,再看那卖花小厮,生得颇为清秀,不像长于贫贱的相貌。一念矜怜,倒真的起了菩萨心肠。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锦哥。”

“我问你,你怎的看中了沉香?”

这杨老爷问得好没道理!“情人眼里出西施”,况是沉香这样的人才,不看中她,看中哪个?

锦哥心里是这样在想,口中却不敢说出来。这下惹得杨文骢生气了,“好没出息!”他骂,“其笨如牛,真正屈煞了沉香。”

这一骂,把锦哥骂得开了口,“原是杨老爷不是!”他说,“教我没法子回答。”

“怎么是我不是?”

“我又不是不曾长了眼睛,如何看不中沉香,倒去看中别人?”锦哥侃侃而谈,“杨老爷,这‘其笨如牛’四个字,你老收回自用吧!”

杨文骢大笑。“你这个狗头,骂人不带脏字,倒像是柳麻子的徒弟!”他收起笑容又问,“既然你看中沉香,你也替她想过没有?莫非这样子偷偷摸摸,算是正经?”

“自然想过。等我攒起百把银子来再开口。”

“向哪个开口,怎么说法?”

“跟香姐开口,求她让沉香嫁了给我。”

“你倒说得轻松!”杨文骢冷笑,“百把银子,又要交聘礼,又要办喜酒,花得一干二净,教沉香跟着你去吃糠过日子?”

“杨老爷!”沉香抢在前面说,“吃苦是我自愿。”

杨文骢愕然,也有些生气,正在不知如何往下说时,门外有人接口:“沉香,这话可是你自己说的。”然后,纤影闪现,香君平静地走了进来。

沉香对杨文骢不在乎,对香君却不能不感到羞惭,红着脸,低着头不敢开口。锦哥自然也觉得愧歉尴尬,只叫得一声:“香姐!”

“香君,”杨文骢问道,“如何惊动了你?”

“杨老爷何事得意?刚刚笑得那么高兴?”

“噢,噢,是我的笑声吵醒了你!你来了也好,”杨文骢说,“我一时多事,如今倒不能不管了。我有个计较,四全其美,你看使得不使得?”

“果真四全其美,自然使得。杨老爷你说!”

“依我说,教锦哥跟了我去当书童,我替他出一份聘礼,聘你的沉香。拣个好日子替他们圆了房,小夫妻就在你这里住!”杨文骢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双两好,你有了人照应门户,我也不负你娘所托,可以放下了心,岂不是四全其美?”

香君点点头说:“沉香我能替她做主,锦哥,要问他自己!”

锦哥喜出望外,向杨文骢磕个头说:“我今日便跟了杨老爷回府。”

“既如此,事情就定局了,说什么聘礼不聘礼?只请杨老爷替锦哥出面主婚就是。杨老爷,你办喜酒,我办嫁妆,挑日子了他们的心愿吧!”

“好,好!”杨文骢欣然应诺,踌躇满志之余,笑着骂锦哥,“便宜你这狗头!”

于是锦哥和沉香,相视一笑,双双磕头,先谢杨文骢,后谢香君。两个人少不得也有几句勉励锦哥勤奋上进,沉香恪守妇道的话。然后商量喜事,拣日不如撞日,当日就新置家具,备办筵席,替他们成亲圆房。

杨文骢吃喜酒,吃得醺醺将醉,临上马时,大着舌头对香君说:“你家喜事成双,昨天我替你娘做媒,今日又替你丫头做媒。如今只剩下你了!等访着了侯方域,还该我替你做媒。”

转眼秋风又起,一天比一天冷,也一天比一天萧索。香君日日凭栏凝望,目断云天,盼不着侯方域的踪影,甚至音信皆无。白昼里,有沉香做伴,寻些专能磨工夫的不相干的事来做,辰光倒还容易打发;夜来霜月满楼,黄叶舞风,心头秋意,浓于江上,那漫漫长夜,却真难挨了。

亏得侯方域的熏陶,香君读了百把首词在肚子里,孤灯明灭,衾枕单寒,遣愁何计之时,就自然而然会脱口念出几句词来——说也奇怪,不念则已,一念总是周美成的词: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这不是侯方域去年每每深宵相访的光景?如今呢?

迢递望极关山,波穿千里,度日如岁难到!凤楼今夜听秋风,奈五更愁抱。想玉匣、哀弦闭了,无心重理相思调。见皓月、牵离恨,屏掩孤颦,泪流多少?

自己是这般为郎憔悴,遥想侯郎,奔波流离,一定也是对景感怀,离愁难遣。

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

这些词句,在香君总觉得是四百年前的周美成,预见到今日有此侯方域与李香君的一段遇合,特意为自己而写。有时想想,不免自笑,竟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幻觉。然而她也不免自问,若是幻觉,如何有贴切心情如此?

城东拜客的杨文骢,经过旧院墙外柳丝飘拂的长板桥,吩咐停轿。执着拜匣充当长随的锦哥,了解他的意向,悄然问道:“轿子要不要等?”

杨文骢想一想说:“不必了,今日公事已完,可以多坐一会儿。叫轿子回去吧!”

于是空轿回府,杨文骢带着锦哥沿着旧院围墙,迤逦东行,去探望香君。走到门前遇见苏昆生,他也是李贞丽从良以后,不放心香君独住,三日两头来走走的常客。

“香姐昨天又是通宵念词,吃了午饭才睡下。”沉香叹口气说,“杨老爷、苏师父也劝劝她,这样子昼夜颠倒,身子吃亏的。”

“好,我明白。”杨文骢体恤她跟锦哥,“我与苏师父上楼去坐,你不必张罗,小两口亲热去吧!”

沉香脸一红,忸怩地笑道:“杨老爷真会说笑话。”

于是仍旧由沉香引路,蹑手蹑脚地将客人请上楼坐。一进门,杨文骢便觉得有样东西刺眼。是把扇子,摊开在妆台上,点点血迹,居然红艳非常。

这就是侯方域定情的那把诗扇,杨文骢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几点血迹的由来。苏昆生却是初见,不免诧异。

“是香君头上的血。”杨文骢告诉他说,“那天半夜里,她矢志不嫁田仰,一头撞向墙上,鲜血溅污了这把扇子。香君一向珍藏,秘不示人,如何此刻摊开在这里?”

“可见她神思困倦,连这样的东西都顾不得收拾。”苏昆生拿起扇子,把玩着说,“可惜!好好一把扇子,染上了血迹!杨老爷,我倒有个计较,你看可使得?”

“你说。”

“这把扇子,有诗无画,原觉美中不足。久闻杨老爷一笔丹青,出神入化,何不就着这几点血迹,点缀成画!”

“此计大妙!”杨文骢四处张望了一下,“无奈没有绿颜色,怎生好。”

苏昆生略想一想,欣然答道:“不碍!我自有法子。”

他就花盆里摘了些万年青、虎耳草之类经秋不凋的草叶,洗净捣烂,取一方白绢包起来一榨,便是一碟子化了开来的石绿。

于是,杨文骢取支笔在白玉笔洗中洗净,染色勾抹,加叶添枝,竟是极生动的几笔折枝桃花。

“妙,妙!”苏昆生拊掌笑道,“好一把桃花扇!”

这一阵闹,将香君惊醒了,起床出房,见过了礼。杨文骢笑道:“下官有画扇一柄,奉赠妆台。”说着把桃花扇递了过去。

香君入手便知,“这是我的一把旧扇子,血迹腌臜,何必看它?”一面说,一面就往里走。

“香姐!”苏昆生喊住她说,“你何不打开来看一看?”

展开来一看,香君也觉得有趣,“杨老爷,”她问,“几时画的?”

“刚才的事。得罪,得罪,未得许可,点坏了你的扇子。”

香君不语,凝视着扇面,忽然滚下两滴眼泪,黯然叹息:“唉!桃花命薄,扇底飘零。多谢杨老爷替我写照。”

这一说,使得杨文骢大为失悔,一时兴起,忘却忌讳。然而为她设想,这样子也不是久长之计,既已触犯忌讳,索性便问个明白。

“香君!既知飘零,少不得寻个归宿。难道青春苦守,白头自误?”

“说哪里话!”香君答说,“想当年,那关盼盼也是烟花,何尝不在燕子楼中,关门到老?”接着便悄然念道:“‘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这是关盼盼的诗。唐朝贞元年间,张建封镇徐州,纳名妓关盼盼为妾,特为筑一座“燕子楼”藏娇。张建封死后,关盼盼独住燕子楼,十五年不嫁。

这已经难得的了,却有人还嫌她不能殉节。这个人就是白居易,他作了一首诗送关盼盼,最后两句是:“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意思是说,张建封坟边的萧萧白杨,已长得能当柱子的材料。他死了这么多年,而关盼盼却还活着。“红粉不成灰”,显然是责备关盼盼未能随侍张尚书于泉下。

关盼盼读完了诗,这样跟白居易说:“我不是不能死。只怕我死了,别人说张尚书有从死之妾,影响他的清誉。”于是绝食十日而死。死前和了白居易三首诗,香君所念的,就是其中之一。

想到关盼盼的故事,杨文骢愈有不祥之感,生怕香君也有那样一日,因而向苏昆生说道:“香君这段苦节,今世少有。昆老,香君是你的学生,看师徒的情分上,你须费心,去寻着了侯方域,将香君送去团聚。”

“是,是!”苏昆生连连点头,“我也一向在留意侯公子的行踪,听说他回河南去了。我不日要回固始原籍,顺便访寻。不过须有香姐一封书信才好。”

“说得是!”杨文骢说,“香君,你就动起笔来!”

“我言出无文,请杨老爷代我写吧。”

“你有心事,我怎么写得出?”

香君沉思了好一会儿,万感交集,不知如何才能说得尽意,让侯方域明白自己千回百折的心事?愁思无计之际,忽有灵感,拿起扇子说道:“我的千愁万苦,都在这把扇子上头。就拿它寄了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