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毛主席的亲人回韶山(1 / 2)

警心探秘 杨远新 3572 字 8天前

199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百周年纪念日,这是个令五大洲四大洋肃然起敬的日子,这是个给炎黄子孙,给巍巍中华带来自豪,带来强大,带来无尽思念的日子。无论海外游子,无论生活在大陆的各族人民,无论与毛泽东有过接触或是未曾接触而通过各种传媒有所了解的国际友人,都通过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东方巨人的百年诞辰。作为毛泽东的儿子儿媳妇,作为毛泽东的女儿女婿,作为毛泽东的孙子外孙,他们是如何纪念这位亲人,是如何表达对这位伟人的思念之情的呢?

1993年12月20日10时40分,在毛泽东同志诞生地韶山,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在涌动着鲜花,流淌着笑语的海洋里,我见到了毛主席的长媳、毛岸英烈士的妻子刘思齐,毛主席的二儿媳、毛岸青的妻子邵华,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和小女婿王景清,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他们是专程从北京赶来韶山,出席毛泽东铜像揭幕仪式,参加家乡人民举办的各项纪念活动的。

她们肃立在毛主席铜像前,肃立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的身边,她们感到荣幸,感到自豪,她们看到了祖国的未来,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许多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创建共和国的老将军、老战士,许多从共产党手中分到土改果实,得到翻身解放的老农民、老工人,许多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茁壮成长,成为新一代主人的男女青年,从世界屋脊,从北国草原,从长城内外,从大江南北,一齐汇聚到韶山,出席毛主席铜像揭幕仪式,她们感到欣慰,她们听到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呼声。当江泽民总书记健步登上台阶,走近毛主席铜像,伸出那双巨手,缓缓揭下披戴在毛主席铜像上的红绸时,我发现她们眼里顿时放射出灼灼光芒,身子也微微前倾,恨不能一步扑上去,像她们的这位亲人,这位共和国的领袖在世时那样,扑进他怀里,尽情享受阳光的照耀。此时,他们静静地注视着高高矗立的毛主席铜像,这是当年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开国大典的庄严形象。她们又仿佛听到了他用浓重的乡音发出的震撼环宇的宣告:“同胞们,中华人们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在韶山树立这尊毛主席铜像,是她们多年的愿望,如今,愿望已经变成了现实,就如同毛主席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韶山,回到了爱他想他的三湘父老乡亲中间。

她们静静地站立在广场,她们静静地注视着亲人的铜像,倾听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揭幕仪式在雄壮的《国际歌》旋律中结束。人们依然聚集在广场不肯离去。这时,我看见一身戎装的邵华离开了她原来的位置,几步走到江总书记面前,低低说了几句什么。江总书记和蔼地微笑着,连连点头,并举起手,朝刘思齐、李讷等招了招。她们都立刻走到江总书记身边。我立刻意识到了什么,赶快举起相机。果然,江总书记率领邵华、李讷、刘思齐、王景清、毛新宇,在毛主席铜像前一字排开,众多的记者都敏捷地跟了上来,形成了一道由低到高的人墙,镁光灯连连闪烁,“咔嚓”声此起彼伏。我半蹲在最前面,镜头向着江总书记和毛主席的亲人们,连连按动快门。我和众多的同行们一起,抢拍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我紧紧地护着相机,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我暗暗庆幸:能参加这百年一遇的纪念活动,能目睹这百年才有的壮观场面,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呢?

午饭后,江总书记告别毛主席的故乡,回北京去了。毛主席的亲人们还要继续参加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为毛主席诞辰百周年举办的一系列纪念活动。

当日下午1时30分,邵华一行由湖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沈瑞庭陪同,来到绿树翠竹掩映的上屋场,瞻仰毛泽东故居。睹物思人。100年前的那个冬日,就是在这一担柴式的土墙草舍里,一声“哇哇”啼哭,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预示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强盛。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青松,这里的翠竹,曾给少年毛泽东遮风挡雨,曾给青年毛泽东勇气和力量,他便有了山一般的坚强,任何强大的势力休想使他屈服,他便有了水一般的明澈,能容纳一切正直与善良,他便有了松一般的挺直伟岸,竹一般的高风亮节,把毕生精力和心血毫无保留地倾注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邵华、刘思齐一行沿着青年毛泽东当年走出韶山冲的那条弯弯小道,缓缓走到故居门前。一步,翻开一个乐章;一步,寻回一首诗篇。

当邵华一行来到故居门前时,立刻被四面八方来参观的人们所包围,毛主席的亲人回故居来了,人们都感到惊讶,都感到高兴,都想目睹毛主席的亲人的丰采,都想与毛主席的亲人合影,都想请毛主席的亲人签名。邵华、刘思齐、李讷她们总是微笑着向人们打招呼,尽量满足人们的要求,她们在人群中发现熟悉的韶山父老乡亲的面孔,便伸出手紧紧地握着,连声问好,致谢。邵华亲切地招呼:“毛家的人,一起合个影吧!”于是,凡在场的毛氏后代,不论来自京城、来自上海、来自韶山冲,都亲密无间地,无拘无束地围拢一起,有的相邀着,有的手拉着手,在故居门前合影留念。我看着这一切,快节奏地开展了工作,一张张笑脸,一副副英姿,一份份亲情,摄入了我的镜头,收藏进了我的心底。我要把纪念毛主席百年诞辰,在故居门前发生的这一切,留给未来,告知后人。

这时,我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对李讷作了自我介绍,要求与她们合影留念。李讷欣然应允。我高兴地走进她们队伍里,并与毛新宇肩挨着肩,手挽着手,我招呼我的同行赶快拍下这一镜头。我生怕失去了这个良机。不然,我会懊悔一辈子。我这一生中,已经有了一大遗憾,这就是未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自我懂事的时候起,我就一心努力创造成绩,放牛,把牛儿养得膘肥肉满;读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暗暗希望自己能成为学习标兵,或是劳动模范,进北京城,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那是我最大的追求。“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许多同学到北京串联,在天安门广场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我年纪小,胆子也小,加之身无盘缠,班主任老师又奉劝:“你太年幼,要跨越万水千山,丢失了怎么办?还是好好创造成绩,长大当了科学家、作家、劳动模范,就一定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我照着老师的话去做,可不等我当上科学家、作家、劳动模范,毛主席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未能亲眼见到我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成为我终生最大的遗憾。在纪念毛主席诞辰百周年的日子里,我能在毛主席的诞生地,与毛主席的亲人们合影留念,我感到有着非凡的意义,对我终生的那一大遗憾是一个补偿。

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邵华一行进入故居参观,此时她们像一颗水珠,一朵浪花,溶入了滔滔长江,她们像一粒沙石,一块砖头,嵌进了巍巍长城。这长长的队伍是自发组织的,没有任何人的号令和指挥,井然有序地延伸。有了这种延伸,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之林。

毛新宇参观完故居,从右侧的小门里走出,他望着长长的人流,脸上表露出欣慰与思索的神情。他笑着问从面前走过的一群青年男女:“你们都是单位组织来的吧?”

“不!我们都是自发来的!”青年男女热情地回答着,赶紧挤进了故居。

邵华、刘思齐、李讷、王景清等陆续从故居出来了,我想抓住这个机会,请她们分别为《当代警察》题词,我要把我在这里领略到的喜悦,享受到的荣幸,以及所带来的不尽的思索,带给杂志社的全体同仁和所有的读者,让大家分享,也让大家共同思索。

我首先向毛新宇提出请求,他认真地听我介绍《当代警察》的性质、宗旨和办刊方针,边听边接过了我手中的笔和采访本。我期待他挥笔题词。他虽然只有23岁,可有丰富的学问。他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现正在中央党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主修“毛泽东思想研究,”还准备创作历史长篇小说《朱元璋》。他已经是第十次回韶山了。他第一次回韶山时只有七岁,近年来每年都回来,单是今年就回了三次。他觉得家乡的山山水水每年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父老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越变越新,越变越好。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充满眷眷深情。此时,他一定会将这种情感流于笔端。可就在他正欲挥笔之时,一位陪同的工作人员挽起他的手就走,因为此时已有越来越多的参观者认出了他们是毛主席的亲人,正潮水般涌上来。陪同的工作人员生怕累了他们,拉他们赶快离开。一时,毛新宇身不由己,只好把本子和笔还给了我,边走边递给我歉意地笑。

我仍不甘心,赶忙转身朝李讷她们迎上去。我请李讷为《当代警察》题词,我向她递上名片,介绍《当代警察》是一份什么样的刊物,她仔细地看了看我的名片,然后接过我递上的钢笔、采访本,停住了脚步,毫不犹豫地题写了“为人民服务”几个端庄、遒劲、洒脱、大方的字,落下了她的姓名和时间。她题字时,她的丈夫王景清紧紧地站在她身后,目光随着她手中的笔尖移动。她题写完,用征询意见的目光望着她的丈夫。王景清含笑点头。我请王景清接着在采访本上题词,他谦虚地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