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 渤海计划(2 / 2)

天下 高月 3485 字 9天前

如果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过多,那就必须加大物资的供应,这样才能有效平抑物价。

三百骑兵护卫着李庆安的马车驶入了春明大街,向大明宫方向疾驶而去,李庆安回到长安已经快半个月了,在江南,他利用市舶使杨迅武一案肃整了淮南及江南官场,七名刺史被警告,十七名县令被降职,县丞、县尉等一批官员遭到清洗,其中九人被抄家入狱,但除了杨迅武被腰斩并抄家外,其余官员都没有遭到死罪,李庆安始终把握住了一个度,他的目的是震慑江南官场,而不想在江南官场掀起血雨腥风,那样并不利于政局的稳定。

李庆安去大明宫,是要和政事堂开会商议契丹和奚之事,他刚刚接到了李抱真辗转送来的情报,李抱真在渤海的战役打得相当漂亮,两场战役便歼灭了契丹联军近十万人,现在李怀节的五万军队被围困在湖州城,他们粮食断绝,靠杀马为度日。

赵崇节率一万骑兵横扫松漠和饶乐,基本上已经扫平的契丹和奚的老巢,他需要向政事堂提出契丹人的安置问题。

马车驶进了大明宫,在中书省大门前停了下来,一名亲兵开了门,李庆安下了马车,快步向中书省走去,一直进入政事堂议事厅,七名相国已经等候在这里了,张镐、崔宁、王缙、颜真卿、裴旻、刘晏、郭子仪七个人全部聚齐。

见李庆安进来,七人都站了起来,拱手施礼道:“殿下来了!“

“真抱歉,来晚了一步。”

李庆安歉然拱拱手笑道:“路上车轮有点坏了,又换了一辆马车,故而来迟,让大家久等了。”

李庆安的目光落在了郭子仪的身上,他这是第三次和政事堂全体成员开会,但每次郭子仪都保持沉默,但没有他李庆安在场时,郭子仪发言却很踊跃,抨击时弊、直抒胸志,李庆安知道,这是郭子仪还有一点心结,他对郭子仪笑了笑,便坐了下来。

众人也纷纷落座。一名官员将议事厅的大门轻轻带上,大厅内顿时安静下来。

“各位相国,上一次我向政事堂提交了渤海道的计划图,得到了政事堂的最终批准,我深感欣慰......”

目前政事堂是大唐的最高权力机关,李庆安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他名义上的一切重大行动必须要得到政事堂的批准,这才具有合法化的地位,他所提出将渤海置于大唐直辖范围,改为渤海道,这个方案他也提交给了政事堂。

作为大唐的最高权力机构,不仅要维护大唐的切身利益,但同时也兼顾道义上必须站得住脚,渤海国不像河中地区和吐火罗地区,是从大食的手中夺回,可以直接进行直辖。

但渤海国情况不同,它本身就是大唐的属国,历经几代皇帝册封,已经承认它的自立,而且渤海国也连年进贡,并没有作出有违属国本分之事,因此李庆安提出直接吞掉渤海国的初方案,在道义上站不住脚,这个方案在政事内部也经历了激烈的争论,除了张镐和刘晏支持李庆安外,其余相国几乎一致反对,这违反了大唐帝国的基本道义底线。

朝廷的本意并非不想让东北地区回归,恰恰相反,这是大唐立国以来一直便想做的事情,隋、唐两个朝代先后出兵这一地区,就是这种思路的延续,最后因为吐蕃崛起,大唐无暇东顾,才被迫接受了目前这种属国方式。

政事堂要的是一种合符道德的、可以向天下人交代的、光面堂皇的回归,而不是趁人之危的武力占领。

不得已,李庆安又进行了方案修改,将直接吞并改为渐进式的归属,实施驻兵、移民、保留王室但解散朝廷,州县官员由朝廷派遣的三步方案,待条件成熟后,再将渤海国改为渤海道,时间定为五年,这是一个温和性折中的方案,这个方案得到了政事堂的基本上接受,最终政事堂将期限从五年改为十年后,方案得以通过。

这样一来,渤海道计划就不再是李庆安的个人思路,而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国家战略,由朝廷来部署实施。

李庆安的野心很大,他所指的渤海道范围不仅仅是渤海国一地,还包括了新罗、契丹、室韦,也就是今天的库页岛以北一直到西伯利亚及阿拉斯加,在唐朝,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无人区,一旦渤海道正式设立,这将成为大唐继安西道及河中道以后的第三大行政区。

今天李庆安要汇报的,就是渤海战役的最新进展和契丹人的安置。

“......李抱真将军在渤海国大败契丹联军,契丹和奚所在地区也已经清肃完毕,现在一共有二十四万契丹妇孺需要内迁,另外还解救了近四万被掳去了河北各州妇孺,我建议要吸取从前胡人内附的教训,不再给他们土地单独聚居,而是将他们打散后安置到河东及河北各州县,由官府建立户籍,不知各位相国以为如何?”

有了安禄山造反的教训,大唐上下基本上都达成了共识,胡人不再给他们土地聚居,而是要实行内迁而汉胡混居的方案,逐渐将胡人同化,因此李庆安提出这个方案属于合情合理,大家都不反对。

但郭子仪却听出了一点端倪,他徐徐问道:“我听赵王殿下的意思,只有契丹和奚的妇孺,他们男子何在?”

李庆安微微一笑道:“郭尚书应该知道,契丹人是全民皆兵,男子都在渤海国打仗,所以他们的老巢就只有妇孺,当然,如果有战俘的话,那就有男子了。”

政事堂的其他相国对此都不太了解,李庆安说得似乎有道理,全民皆兵嘛!男子自然都去打仗了,但郭子仪心中却很清楚,再是全民皆兵,部落里一定还会有男子,不可能全部去打仗,他也猜到了,一定是李庆安下令在契丹和奚的老巢进行了大屠杀,所以只剩下妇孺。

这时,两人的目光相对,李庆安的微笑中带有一种强势的威压,确切说其实就是一种警告,警告郭子仪不要节外生枝,郭子仪的头慢慢低下了,他不再说话,

“各位相国,假如这个方案能通过,明天春天,军队就会将契丹民直接用大船运回到大唐,待河北战乱结束后,再慢慢进行安置,请各位相国表决吧!”

政事堂是七人制,一般情况下是多数占优便算通过,但一些重大事项,比如建渤海道、发动对方战争等等军国大政则必须要全体政事堂相国同意,这种事项便叫做一级政案。

所以一项提案首先必须由五名中书舍人来判定级别,叫做‘定案’,三级及其以下低级别的政案则不须要政事堂审批,直接由执政事笔的当值相国批准。

但就算低级别政案由一人决定,也要由门下省进行审核,如果门下省三次审核不通过,那就升格为二级,交由政事堂来表决。

由于执政事笔每旬轮换一次,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政事堂的七个相国权力其实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掌握执政事笔的十天。

这是李庆安设计的权力制约机制,将来就算他当了皇帝,他也只能过问一级和二级的政务,他可以提案,也可以否决,当他的意见和政事堂发生冲突而无法调和时,那他只有一条路,他有权解散政事堂,重新由五品以上朝廷职官公选新政事堂,当然是由皇帝来进行差额提名。

这其实就是三省六部制的精髓所在,那就是用相权来制约君权,但又保证君权不被架空。

李隆基利用翰林学士发内诏的手段架空了政事堂的权力,而唐代宗李豫则采用将全体官员提升一级的手段来扩大皇帝的人事任免范围。

而李庆安则将这种制度明确下来,并首度施行了百官公推的制度,这些方案无疑可以避免将来因为皇帝昏庸而导致王朝衰败的恶果。

当然,将来太子的选择,李庆安也考虑采用皇帝差额提名,而由政事堂来表决的方案,等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李庆安的契丹民安置方案已经拿出去了,由中书舍人进行审定,很快方案便定下来了,属于乙级政案,也就是说,只要多数人同意便可通过。

或许是相国没有留意‘妇孺’两个字的含义,或许是相国们心知肚明而故意装傻,这条政案顺利获得了表决通过,六比一,只有郭子仪一人反对,他保留了自己的原则,但给了李庆安面子,没有把李庆安屠杀契丹男子的事情抖出来。

李庆安见表决通过,他一口气松了,便起身道:“另外还有一个方案,就是关于回纥可能会入侵河北,这件事我想再和大家商议一下,及早进行备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