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79)(1 / 2)

正因为大宋官方热情的态度、周全的招待,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充足的利润,终其一朝,海贸繁盛不衰,大宋的海贸制度甚至还惠及了后来的元朝。

元朝基本照搬了宋朝的海贸制度,也在海贸上获得了不少利益,尤其是在近洋运输上。

在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前,元大都的粮食全靠海运,不单单有本国商人和官方机构参与到这部分运输中,大量的外国商人也会争先恐后地将粮食运到大都以换取丝绸、瓷器等商品。

而这一切到了明朝却戛然而止了。

元末明初之时,因为元朝死死抠住了大都的生命线,明帝国接手海贸的速度远比想象中的要晚。

加上当时有不少和元朝廷紧密联系的天朝商人一直在福建背着洪武帝往北面送粮,而且元朝的重要贸易港口此前是握在朱元璋的几个死对头手上,虽然他们已被洪武帝挑下马,但是余威仍在,为了防止地方势力通元,朱元璋直接废除了那几个港口。

明帝国建立之初,特殊情况众多,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都很少有像明朝这样几乎全是靠着武将将天下打下来的朝代,也很少见到建国时人才已经凋敝到十个官员八个不认字的时代。

加上洪武帝认定自己是光明正大地从元政府手中夺得正统地位,因此,他格外看重那些曾经臣服于前元的藩属国,在早期给予了大量的优惠,譬如大明特有的朝贡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木白翻遍史书都找不到哪个朝代是会给前来朝贡的藩属国大笔赏赐的,其赏赐的丰厚程度远远超过了货物本身。

而且这一切还是建立在对方从踏进国境线那一刻起就由大明承担餐饮路费的情况下,就差再给人把回去路费一并报销了。

这是朝贡吗?这明明是国家花钱求人来走一趟啊!

对上小皇孙震惊的眼神,户部的官员低头敛目不敢多言,但无论是从他们准备的材料也好,还是此前的讲述也好,其实都说明了他们的态度。

这些人未必希望大明开海贸,但他们都希望大明能够停下这种花钱找罪受的外交活动。

虽然小皇孙年纪还小,虽然众人都清楚在这件事上小皇孙能做的十分有限,但他们还是希望能够在这位大明未来的第二继承人身上种下一颗搞外交都是浪费钱的小种子。

这不是大明的官员傲慢,而是对于偌大一个明朝来说,那些朝贡的外交使者带来的商品真的不太够看。

尤其是距离大明最近的两个国家,高丽还算好一点,人参和皮毛还算有点用,对海的日本送的那是什么玩意,说难听点在大明找块地往下挖挖都能比那些玩意好。

这些贡品说白了就是朝廷花高额的价格买下来的,其中大多数洪武帝都看不上眼,而且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讲究节约的帝皇,那些贡品除了赏赐给功臣、皇子外,他基本不用,他不用旁人也没法用,只能堆在库房里发霉。

实在是太浪费了!

用买这些东西的钱干什么不好?这么多年浪费的钱省下来,凤阳皇宫都能盖好了。

诚然,这些人带来的不少东西都足够精美,但大明也并不是没有替代品,除了一些香料和染料之外,大部分都只是锦上添花,就类似于后世你有个朋友摆了个极其慎重的姿势,在你已经有了手机的情况下将他漂洋过海从灯塔国采购的果子机送给了你,没准路上还经历了些不得不说的艰难险阻。

洪武帝就是这心情。

可以,但没必要啊。

然而,人的悲喜果然并不互通。木白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在户部看来苦恼不已的问题于外国的使者来看,则是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似乎认为这是大明独特的采购策略,并不以为这是政治活动。

可能是因为前宋的专营制度给这些使者们带来了错觉,他们将大明把所有贡品收下并且给钱的形式当做了明朝的专营制度。

虽然对明朝政府怎么什么都不让民间卖感到有些奇怪,但因为大明官方给钱非常大方,而且全部收下也免去了其在内地停留发展贸易的额外开销,这些使者习惯后对此也挺满意的,并且很愿意多来几次。

首要代表就是日本。

日本国是岛国,又是多地震、多台风的灾难之国,加之如今其国内又处于南北对峙状态,能拿出来的贡品十分有限。但每次他们漂洋过海带回去的赏赐却十分富裕,所以日本简直是将来大明朝贡当做了刷日常,隔三差五就要来一次。

大明对于他们拿出的工艺品、木材还有刀具都没什么兴趣,起初基于对方藩属国身份多次忍耐,但在发现对方一艘船朝贡货物仅占到一成,其余全是走私货物之后,洪武帝终于爆发了。

洪武帝直接发话,让日本不需要年年都来,三年一次即可。

但日本这个国家的厚脸皮也不是盖的,他们仗着来了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继续刷大明这个副本,搞得洪武帝很是恼火。

木白听得也很恼火。

这么多、这么多的赚钱机会,居然都被浪费了。

在他爷爷看来,自己是天朝上国,不能拉下脸去占藩属国的便宜,所以给对方的赏赐大于朝贡,这行为可以理解,但不代表他们不能从别的地方找补回来啊。

木白回去思来想去,觉得是他爷爷被藩属国这个概念闹晕乎了。

最早的藩属国源于西汉,当时因为西汉本身还是封国制,所以番邦属地也能够自立为国,但是和寻常郡县一样,藩属国也必须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入驻并且缴纳税金。

作为回报,中央政府会对其提供保护,也会给他们带来良种以及优质的种植方式还有商贸往来,简单来说就是缴纳保护费的上下级关系。

当时的藩属国是中央政府实实在在能把控住、可以写入国家版图的土地,虽说控制的力度并不算大,但考虑到当时的国家环境就是如此,也可以理解。

西汉的皇帝并不傻,花钱养着这些藩国其实是为了将其当做中原腹地的天然保护伞藩国分布也多在中心区域以外,他们是呈卫星城作用保护中心区域的一道外在屏障。

这也是其名字藩字来源,藩之意就是屏障、篱笆的意思。

但时过境迁,藩属国的概念渐渐从纯粹的利用关系变成了只要你给我个面子,口头上愿意臣服于我,我就给你钱给你保护的面子工程。中央政府对藩属国没有任何的管理、税收不说,反倒要给钱给粮给好处,关键时候对方还时不时来个反水。

这养的不是篱笆,是个祖宗吧?

还有,这些文臣一幅外国人没见识没好东西的想法是怎么回事?

中原之所以成为如今的中原,恰恰是因为那些在故人看来是蛮夷番邦之地的持续输入。

如果没有吸纳和积极引进各地物产,中原王朝至今还在过着麻、黍、稷、麦、豆的朴素生活,连米饭都没有。

作为一个曾经在亲历过春秋时代的人,木白可以十分负责任地说:当时的周天子的很多生活条件,甚至都不如如今一个寻常县城的普通富户,如今的民众一年四季除了冬季外大部分季节都能有新鲜的时蔬,甚至还能拍着胸脯说自己不时不吃,春秋时代哪有这个条件!

家里爷爷和这些文臣这种我家东西最好、外地没好东西的优越感真是太奇怪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怎么可以用皇室和朝廷重臣的眼光去看进口的东西是不是有用呢?

有些东西确实便宜,但不代表没有市场,比如说,对于官员和皇室来说棉花并不是必需品,他们能找出一百个可以替代棉布的纺织品,但是对于百姓来说,便宜轻薄而且是从植物上获取的廉价棉布难道就不重要了吗?

不重要的话,棉布也不会在云南卖得那么贵了。

外来的产品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有作用要由民众来决定,官方干扰市场真的是错中之错。

但是尽管木白有满肚子的槽点要吐,却还真的不太好说。

如果他直接跑过去拍着爷爷的大腿说,爷爷你太傲慢了,其实咱们东西一点也不多,还要多从外地采购,估计就算他爷爷脾气再好,也要给木白穿个小鞋,布置几车作业。

必须要委婉地将这种念头灌输给爷爷,但要怎么委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