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石不知道,也不会去深想,他只是觉得,这个主意其实挺不错的。
而这还没完。
文字之后,便是货币,用这个时代的话说,就是银钱。
李之问认为,草原人崇尚贸易,对商人之尊重,绝非汉家可比。
但他们的交易手段,却极其落后,多数都是以物易物,即便是西域各国的金沙,在草原上也不能流通。
若大秦制钱,能得胡人诸部认同,得以在草原流转通用,也许,日后稍许金银,便胜却数万雄兵。
这不是李之问在开玩笑,他举了几个例子……
最有力的一个就是,假设大秦制钱通行于草原,那么,但有不臣,只需战前以金银买其牛羊,也许,不用出兵,几个冬天过后,这个部落也就自然而然的消亡于草原之上了。
在赵石看来,几个例子虽然都不很恰当,但也可以称之为远见卓识了。
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敌国命脉,话费少许,收益却是可观。
赵石暗自叹息,李之问果然没有白费了这几年光阴,其人之见识,胜却无数饱读之人。
就算是他,这些年来,也只专心于兵戈之事,没有虑及于此,却是浪费了老天爷的不少恩赐。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些手段,事先若没人提及,让他想上几天几夜,也不一定能够想得到……
事后诸葛,人人做得,但能超前一步的人,却没几个,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文字,金钱,然后是什么呢?
李之问以为,然后就是通婚,但赵石一看就明白,与其说是汉胡通婚,不如说是移民。
到了这里,反而没什么好说的了。
在这个上面,李之问的经验来源于秦军北征草原时,见到的胡人对人口的热衷,以及胡人风俗的开放。
他觉得,教导胡人耕种,恐怕很难,但草原上的土地,却并非不能种出粮食。
这样一来,也就清楚他想说什么了,最终解决之道,必然是移民。
胡汉血脉的交融,在历史上并非没有,但向来激烈而残酷,轻描淡写的两个字,意味着许许多多人的血泪。
赵石认为,在这个上面,李之问所言,乏善可陈,李之问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像之前那些一样,说的那么真切,而是做出了试试探探的诱导。
靖胡之策,共此四篇。
每一篇都意味深远,在赵石看来,凭此,也足以流芳百世了。
他几乎推翻了之前的平胡诸策,重起炉灶,却更具野心,也更具全局性。
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有许多细节处,可以完善,可行与不可行之处,也同样众多……
李之问毕竟只是一个人,见识确属难得,但以一人之见,能够左右朝纲者,自古以来就那么几位。
李之问……差的还远。
作为大秦朝中,最熟悉北方诸部胡人的人,赵石已经准备好接受皇帝陛下的问询。
但有人比他先行了一步。
十月间,同门下平章事周仿上“谏陛下胡事疏”,其实说的便是李之问所上之靖胡策……
周仿曰:“前朝太宗世民曾言,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始皇,汉武二帝,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几绝国祚……而今陛下怀长雄之心,行再辟之智,欲效秦皇汉武耶?或得唐宗之业乎?”
开宗明义,却没一个字提及靖胡策,甚至连胡虏二字都不曾言及,但明明白白,却指向靖胡策。
因为秦皇汉武二帝,都有扫平匈奴之功,他们在胡事上的作为,多为后世王朝所效仿。
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灭亡了至今草原上出现的,疆域最为庞大,也最为强盛的突厥大帝国……
这几位帝王,都乃千古明君,周仿的言外之意,不用细想,也能明白个七八分。
后面周仿所述,也证明了这一点。
始皇暴虐,最为人诟病的一点,除了其他种种,最重要的便是不恤民力,移民,就是始皇帝不恤民力最有力的旁证之一。
当然,如果将其称之为功绩,也不是不可以……